英媒《BBC》關注臺灣「最大罷免潮」 投票率是關鍵

▲民衆在大雨中響應大罷免造勢活動。(圖/路透)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臺灣今(26)日舉行大規模罷免投票,由選民決定24名國民黨籍立委、停職中的新竹市市長高虹安之去留。英媒《BBC》關注臺灣的罷免行動,表示這場罕見的「大罷免」行動由民間發起,不僅可能改變立法院勢力結構,影響民進黨政府與國會之間長期僵持的局面,也成爲備受國際矚目的焦點。

《BBC》指出,這波大罷免潮起於2024年1月總統與立委選舉後,雖然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成功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但立法院由國民黨、臺灣民衆黨及部分無黨籍立委把持。在接下來的數月中,反對黨陣營多次聯手阻擋民進黨推動的法案,並迅速通過數項爭議性法案,導致行政與立法關係陷入僵局。

隨着不滿情緒升高,5月爆發「青鳥行動」,大批羣衆涌入街頭,在野黨被指控操弄國會、損害民主運作。青鳥行動參與者質疑,在野黨的立場親中,甚至懷疑部分國民黨籍立委受北京當局影響、替中國推動政策。儘管國民黨否認相關指控,但去年部分國民黨籍立委訪中會見高層,引發外界更多疑慮。

▲國民黨在凱道前造勢,呼籲選民反罷免。(圖/路透)

《BBC》分析,在民間壓力下,青鳥運動中的公民團體展開連署行動,針對多名國民黨籍立委發動罷免,國民黨支持者則反擊,對部分民進黨立委提出同樣訴求。截至目前爲止,已有31位立委的罷免案進入最終投票階段,且全數爲國民黨籍,第二波投票日則爲8月23日,將決定另外7名國民黨籍立委的去留。

26日舉行首波罷免投票,民衆將對「是否同意罷免立委」進行簡單表決。依規定,若該選區投票人數達總登記人數25%以上,且贊成票過半,該立委席次即遭撤銷,並須在3個月內補選。剩餘罷免案將於8月23日進行第二輪投票。

《BBC》指出,這次「大罷免」行動在臺灣歷來罷免紀錄中前所未見,規模空前。各方對罷免成敗高度關注,投票率成爲關鍵指標。近期,公民團體與挺罷免人士積極在街頭及社羣媒體上動員,力拚提高投票率;而國民黨及其盟友則發動宣傳,呼籲支持者踊躍投下反對票。

民進黨方面,雖在初期選擇維持距離,但最終表態支持罷免行動。賴清德強調,民進黨「必須與人民力量站在一起」,下令黨務體系協助支持罷免的民間團體。

《BBC》認爲,這場罷免行動凸顯臺灣社會對兩岸議題的深層分歧,也揭露出政治極化加劇的現實。未來若罷免成功比例高,勢必將重塑國會版圖,對臺灣政治局勢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