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論丨有序出清落後產能是長期的系統性任務

7月22日,滬指收漲0.62%至3581.86點,持續逼近2024年10月以來的最高點。A股全天成交1.93萬億元,較上日的1.73萬億元繼續增加。

在經濟數據持續修復的背景下,A股這一輪新行情首先來自於政策面,包括“反內卷”、擴大內需、城市更新等。尤其是當前各行業正在積極落實“反內卷”政策,工信部表示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建材等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即將出臺,着力調結構、優供給、淘汰落後產能。鋼鐵、煤炭、汽車、光伏等部門也制定了相關措施。

淘汰落後產能或短期限產等措施有利於減少供給,擴大內需政策則會增加需求,兩項政策會形成一股合力,推高商品價格,改善企業利潤,這是市場做多的主要邏輯。截至今年6月,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33個月下跌,中央政府正在推動反“內卷式”競爭綜合治理,扭轉工業領域的這種趨勢。

我國上一輪供給側去產能發生在2016年左右,主要涉及工業上游領域,並通過棚改增加需求,兩項措施在短期內實現了政策目標。此輪“反內卷”行業覆蓋面更廣,不僅是工業上游,傳統消費品、機械設備、新興產業等領域都存在“內卷”壓力。此次以中間品爲主,涉及產品種類多,且部分領域技術標準等已經處於較高水平,如何利用法治化與市場化手段實現治理是一個難題,這決定了治理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反內卷”必須處理好長期目標與短期任務的過程。如果不能及時“反內卷”並淘汰落後產能,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價格競爭中減少利潤或虧損,製造更多殭屍企業,最終影響到就業、消費與金融安全。但是,如果短期內通過快速壓縮產能來穩定價格,關閉一些工廠,可能會影響短期經濟增長。

因此,“反內卷”式競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非短期策略,既需要在維持相對平衡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產能出清,又需要通過改革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首先,相關領域需要儘量消化產能,其中一個方向是出口與對外投資。我國出口目前仍保持較高增速,但在一些經濟體保護主義興起的背景下,未來出口面臨的不確定性挑戰增多。增加對外投資可以轉移部分產能,但對國內就業可能會有一定衝擊。

我國地產、基建等增量需求在逐步減少,或許不足以吸收高增長階段累積的產能,但仍然可以通過相關政策安排,令投資需求放緩過程更加平滑。在穩定需求的同時,針對有序出清落後產能帶來的就業影響,一是以推進城市更新爲主要抓手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二是擴大服務業開放,培育服務業消費吸收更多勞動力。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推動和創新。

有序出清落後產能的同時也要嚴控增量。此前,地方政府往往以產業政策爲抓手招商引資,“一哄而上”地開展新項目容易造成過剩。現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方政府對製造業投資的介入,能夠有效避免重複投資和地方保護主義。但是,地方政府未來靠什麼發展經濟,新的財源由什麼產業產生,這些都需要解決,建立新的激勵機制與發展模式會是一個長期的改革過程。

當前,亟須解決的是,通過什麼方式在高度市場化的領域去產能,這可能需要地方政府主動配合削減或撤銷補貼、優惠等部分支持性措施。與此同時,構建有利於市場兼併重組的體制機制以及完善企業破產製度,暢通企業退出通道。可以看出,“內卷”本身是相關領域改革不到位的後果,“反內卷”本質上是系統性改革的過程。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是一個長期任務,即構建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