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論丨以製造業創新升級帶動經濟良性循環
近日,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表示,京東在產業鏈分工上堅持“三毛五理論”,即零售商只能拿三分之一的利潤,三分之二應該給品牌商拿走,這樣才能促進品牌的發展。
他認爲一個富裕的強大的國家,必須把經濟帶到正循環上去,要讓品牌商多賺錢,品牌商賺錢後就投入研發,生產更好的、質量更高的商品,也能給員工漲更多工資,工人收入高了也會去買有品牌的商品,零售商、品牌商、消費者、產業工人都能在這個循環中獲利。
這個理論實際上也是一些發達國家成長過程總結出的經驗。製造業是“財富之源”,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開始崛起,不斷向製造業產業鏈上游升級;後發國家大部分從接收發達經濟體產業轉移之後,開始實現增長。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爲後發國家提供了就業機會和穩定的收入來源,通過將原材料、能源和勞動力轉化爲具有實際使用價值和能夠出口換匯的商品,直接創造了社會財富,並且隨着技術進步而在各個環節實現增值,成爲國家財富主要的來源之一。
製造業的突出特徵之一是乘數效應。製造業發展會帶動上下游產業共同發展,其中既有對原材料、能源、物流運輸等的需求,也包括帶動全產業鏈發展,以及衍生出設備維護、研發設計、金融服務、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這種關聯效應創造出的間接就業機會往往數倍於製造業本身的直接就業崗位。在我國,當一個城市擁有一定規模的製造業工廠後,往往會帶動周邊餐飲、娛樂以及其他生活消費發展,而一旦工廠倒閉或遷走,這些生活性服務業需求就會消失。
一個國家富裕起來的過程也是製造業升級的過程。對於後發國家,其製造業最初主要憑藉要素優勢參與組裝加工環節,以更低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能源等成本獲得國際競爭力。但這個環節利潤率比較低,不足以促進財富循環增長。因此,相關製造業領域必須轉向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與國際競爭力,而研發投入需要企業更多的利潤支撐。
這就需要企業建立自己的品牌,從技術、質量、服務、營銷等各個環節不斷提高自己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信任與忠誠度,產生更多的附加值和溢價,創造更多利潤、稅收來投資於技術創新、教育等。從發達國家產業升級過程看,主要是通過技術創新與品牌塑造邁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從而贏得超額利潤,這主要體現在跨國公司擁有的全球性品牌。
這個升級過程會帶動設計研發、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服務、專業諮詢、金融保險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需求,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培育更大規模的中高收入羣體。這些富裕起來的專業技術羣體會通過擴大消費創造更多服務業崗位,從而推動經濟良性循環。
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商品線上銷售規模佔全社會商品零售額的比重不斷提升。但是,在此過程中,一些平臺爲了獲得流量優勢而頻繁採取價格競爭的策略,其效應向部分製造業部門傳導,形成“內卷”現象,導致一些製造業部門面臨兩難——若不參與價格戰則可能會失去市場,但若整個行業都捲入其中,企業利潤會持續降低,也難以提高工人工資,影響企業研發投資與設備升級能力,不利於產業升級。
在此背景下,平臺企業應該通過供應鏈上的合理分配支持中國製造業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能在短期內獲益於價格戰下的商品降價,但若過度的價格競爭長期化,則可能影響商品質量,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爲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關行業領域應該停止不良的價格戰,支持製造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