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中國的創新發展爲亞洲經濟帶來持續動力

3月25日,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發佈《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下稱《報告》),認爲儘管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大,但亞洲仍將成爲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預計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將達4.5%,亞洲經濟佔全球的比重也會不斷地上升。

按照匯率計算,《報告》顯示亞洲產出佔全球產出的比重,將從去年36.1%升至今年的36.4%,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產出佔全球比重將從48.1%升至48.6%。而在2000年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產出佔全球生產總比重僅爲30.3%。應當說,新世紀以來,亞洲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規模增長最多的地區。

亞洲經濟增長不僅體現在規模和速度上,還表現爲不斷提升的質量。全球價值鏈一般使用中間品貿易衡量,以中間品貿易規模來比較不同區域的全球價值鏈。數據顯示,全球價值鏈中間品的貿易中,亞洲居首佔41.17%,歐盟佔26%,北美佔15.12%。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核心,而中國仍然是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

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後,不僅沒有實現美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相對地位的提升,反而不斷拉大了美國與中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數據顯示,2017年以後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爲16%,對北美爲15%。

亞洲經濟持續高質量成長是全球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奇蹟,因此,21世紀常被稱爲是“亞洲世紀”。在這段時間裡,全球經濟遭受數次重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沒有對亞洲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爲亞洲國家經歷1998年金融危機後對貨幣和財政政策提高了警惕;而亞洲國家也基本避開了過去幾年因爲全球新冠疫情與俄烏衝突造成的大通脹。

亞洲經濟在全球範圍內一枝獨秀的原因之一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作爲亞洲支柱,不僅起到了促進地區貿易、投資等發展的樞紐作用,還提供了更加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持續發展經濟,所產生的規模性與成長性效應爲周邊國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中國作爲曾經的“世界工廠”也強化了亞洲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中的核心地位。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中國有能力爲東亞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創造一個長期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從而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並推動一體化進程,形成良性循環。

亞洲成功的秘訣是這個區域正變得越來越“亞洲化”。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與聯繫不斷加強,亞洲區域內的貿易比重越來越高,東盟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東盟、日韓以及南亞等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亞洲化”還表現爲基礎設施互通互聯以及供應鏈分工合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展示了亞洲國家合作發展的共識與加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又強化了亞洲市場的規模效應:聚集了全世界六成人口,同時還有中國、東盟、印度等不斷增長的中等收入羣體。亞洲內部發展的不均衡與充足的勞動力,使得製造業在區域內能夠進行系統性的供應鏈再分工,中國作爲重要的創新源之一又給亞洲經濟帶來持續的活力與動力。

儘管當前世界不確定性增強,但亞洲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特別是中國、東盟持續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活力,並在經濟增長、貨物與服務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孕育新的潛力和空間。“特朗普2.0”帶來的貿易緊張加劇和保護主義或將加速亞洲一體化進程,令亞洲繼續減少對外部需求的依賴,增強“亞洲化”與影響力,成爲穩定和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