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保持戰略定力,穩定經濟運行
近日,美國政府以所謂“對等關稅”的措施衝擊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讓世界頓感意外和不安。美國政府這一決定基於什麼樣的邏輯備受關注。事實上,這與美國“再平衡”戰略有關。
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意識到過度依賴金融業與虛擬經濟,導致美國實力下降。2009年,奧巴馬政府呼籲建立“更加平衡的全球經濟”,尋求推動美國增加儲蓄和製造業投資,減少預算赤字,實現“療傷和修復”。
從2009年至今,美國政府始終遵循同樣的再平衡路徑:一是發展美國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促進製造業迴流與科技創新;二是從產業、技術和貿易等領域及地緣戰略上全面遏制中國,拖慢中國前進的速度並限制全球影響力。
比如,2010年起,美國啓動“再工業化”戰略,簽署《製造業促進法案》,制定“五年出口倍增計劃”,通過“選擇美國”向全球招商引資。2017年,特朗普政府將企業所得稅率從35%降至21%,放鬆能源與環境等監管政策,通過關稅施壓和稅收優惠吸引製造業企業回遷。拜登政府時期,進一步以《削減通脹法案》補貼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迫使盟友企業到美國投資,以“去風險”敘事引導產業鏈回遷。
十幾年過去後,美國政府發現“發展製造業與遏制中國”的目標都沒有實現,反而美國面臨巨大的麻煩,這是因爲美國政府始終依靠政策短期刺激而非系統性改革的做法,最終產生了更多債務、高通脹以及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
奧巴馬政府雖然啓動“再工業化”,但長期執行量化寬鬆政策,進一步刺激了金融業發展,擴大了貧富差距。特朗普第一任期內降低所得稅率吸引製造業投資,但減稅政策刺激了股市大幅上漲,同時財政赤字率從2017年的3.5%升至2019年的4.6%,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後進一步飆升至15%。
拜登政府時期通過更大規模的財政開支刺激經濟,積累了高達36萬億美元的債務,並且由於高通脹形成高利率,造成債務成本過高,債務雪球加速膨脹。這意味着當前美國政府難以繼續利用寬鬆貨幣政策與擴大財政支出維持經濟繁榮,存在不可持續的系統性挑戰與崩潰風險,只能鋌而走險選擇推倒重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定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宏觀政策維持經濟穩定,以系統性改革消除風險,調整結構,促進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是一個自上而下進行頂層設計並激活民間創新活力的改革過程,穩中有進地持續推進,“一張藍圖幹到底”,久久爲功,不斷進步。最終,中國大幅提高了供給側質量與創新能力,穩定住了槓桿,促進了超大規模市場的國民經濟循環,不斷形成新發展格局,增強了與美國的競爭力。
當前,中國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設計,有組織領導的制度優勢,並能形成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局面。多年以來,這一系列能力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中國號”巨輪闖關奪隘、穿雲破霧,始終向前。
當前,中國再次遭遇外部挑戰,有必要做好各種政策準備以穩定經濟運行,但同時更需要保持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錘鍊戰略耐力,增強戰略自信,繼續辦好自己的事情而不要亂了節奏,堅定“時與勢在我們一邊”的戰略自信。我國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物質基礎,更要有戰勝挑戰的能力與意志。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從容走過,也將在從容中創造更加偉大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