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論丨廣交會盡顯“中國製造”新優勢
廣州的春天繁花似錦,廣交會現場依舊商客如織。在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裡,自信的中國企業爭相展現出自己最新的產品,技術已經取代價格成爲“中國製造”新的護城河。
在西方輿論長期的敘事裡,“中國製造”是廉價的代名詞,片面地認爲“中國企業依賴美國市場生存,而不是美國市場依賴中國商品”,這也是美國濫施關稅、發動貿易戰的邏輯。但是,市場正在開始拋棄這種幻覺,就如美國網紅甲亢哥抵達上海後立即發現了“不一樣的中國”:“中國製造”難以替代,除了價格外,商品的技術與質量也同樣重要。
美國消費者之所以對中國商品有“廉價”的錯覺,首先是因爲中國優勢品牌產品被美國相關政策阻止進入美國市場,比如比亞迪汽車、華爲手機等,美國一些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更加智能化的中國產品,羨慕地說“中國已經進入2050年”;其次,美國製造業依賴中國工業設備與中間品,消費者並不熟悉這些,如振華重工的機械以及製藥的原材料等。他們日常接觸到的消費品之所以廉價,是因爲“中國製造”提供的“紅利”,如果沒有中國製造,其消費將變得昂貴且質量更差。
當目光轉向廣交會的鮮活現場,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製造”,這裡有使用最先進技術的產品,有獨到的設計與方案,有滿足不同採購商需求的產品系列。
採購商除了關注產品價格外,還關心商品是不是新品,採用什麼新技術,有哪些新功能。除了被髮達國家壟斷的高端製造業,全球絕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基地在中國。在國內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中國製造業加速技術迭代,將世界其他對手遠遠地甩在後面。企業研發與產品驅動成爲中國製造決勝全球的“底層邏輯”。
我們可以從光伏、電動汽車、手機等產品看到這種“快速迭代”的現象。中國以規模性生產降低成本,以加速技術迭代開發新功能,向不發達國家的低收入者輸入了可觸達的“現代生活”,比如中國製造正在支撐非洲普及光伏、手機、通訊網絡等,享受全球化與中國製造的“紅利”。
中國不僅提供規模性的標準化產品,還能提供個性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中國產業往往聚集在一起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由於地理相近,溝通便捷,協同迅速,上下游能夠合作快速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創新需求,而其他國家的製造業供應鏈則不具有產業集羣帶來的優勢。
這種優勢不僅僅是效率高與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能提供系統性與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蘋果CEO庫克曾表示,蘋果選擇堅守中國製造的原因並非出於勞動力成本低廉,而是基於中國在技能密度、供應鏈成熟度及產業協同效率上的獨特優勢。
廣交會是觀察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個窗口,回溯歷史,從最初手工品、土特產,到勞動密集型商品,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新,到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中國獨領風騷。廣交會是一個開放的重量級平臺,向全世界展示企業的最新技術,中國正在成爲全球技術創新的領先者。就如巴西戈亞斯州工業聯盟總裁安德烈·羅查所說,“我們在這裡將瞭解並接觸全球主要發展趨勢、前沿技術,以及能夠切實推動工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成爲本屆廣交會當之無愧的“明星”,各個國家地區客商爭相打卡拍照,體現具有“未來感”的新技術。廣交會正在完成從“中國窗口”到“全球引擎”的蛻變,雖然關稅戰可能衝擊部分中國出口企業一時,但他們在這種殘酷的國際環境中依舊奮勇向前,爲實現中國製造強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