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萬億“夜經濟”,多平臺良性競爭帶動新興市場正循環

中新經緯7月22日電 當重慶不夜城的燈火與青島啤酒節的人潮在線下交織,一場由平臺消費券助力撬動的夜間消費熱潮也正在線上蔓延。在炎炎夏日疊加暑期旅遊旺季的時候,市場消費新活水帶動起全國各地“夜經濟”熱,也被計入促消費“kpi”。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夜間經濟市場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但“規模”或不再是唯一核心的指標——現在還讓市場側目的是訂單密度。以淘寶閃購平臺的數據爲例,7月以來,廣州、深圳、濟南等城市夜間訂單同比增長200%以上;全國超64萬家門店夜間訂單環比翻番。

這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一條以激活城市夜間經濟來促進消費增長的一條新路徑。

場景拓寬、品類擴張,精準滴灌“夜經濟”的毛細血管

傳統夜經濟往往與餐飲夜市綁定,如今的夜間消費卻已延伸至更廣闊的空間。從一些平臺的創新實踐來看,在平臺消費券的刺激下,消費活力從住宅區溢出,點燃了更多元的線下場景。

如淘寶閃購上,露營地週末夜間外賣量環比增長230%,景區公園夜間訂單環比增長超120%,遊樂場、垂釣園等休閒場所同時期訂單增長超110%,酒店、酒吧場景增長約100%……

與此同時,開封宋都皇城旅遊度假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等知名景區躋身景區夜間訂單前五,顯示出“夜遊經濟”與即時零售的深度融合,也側面表明夜間消費不再侷限於單一餐飲,已經轉向“遊”“購”“娛”等更豐富的複合式生態。

透視這些商業變化可以看出,夜經濟的外延被重新定義。過去的“夜宵”是餐飲邏輯,在平臺的推動下,現在的夜間消費已從單純的餐飲滿足,擴展爲滿足消費者夜間生活全方位、即時性需求的全品類消費圖景,更多遵循零售邏輯——消費者晚上10點後下單的不一定是小龍蝦,也可能是驅蚊水、充電寶、一次性毛巾。

淘寶閃購上方便速食、潔膚沐浴、口腔護理、紙品溼巾、香薰蠟燭等非餐品類迎來爆發,訂單環比增長超150%,便是這一趨勢的客觀註腳。此時,平臺消費券的作用就不僅是降價促銷,更在於通過補貼降低消費者嘗試成本,推動夜間活動從宅家走向戶外,從商圈延伸至景區、露營地地等地,從而激活了原本被忽視的場景需求。

賦能實體,64萬門店共享“夜活力”紅利

夜經濟的繁榮,最終落腳於實體商業的活力。根據淘寶閃購的數據,超過64萬家門店在7月以來的週末夜訂單取得翻倍增長。這背後,是平臺消費券對中小商戶的拉動效應:

南京夫子廟景區的水西門鴨子店營業時間延至凌晨1點半、7月以來的週末夜間訂單峰值增長近90%,“不僅爲門店帶來訂單,也吸引了更多來南京旅遊的遊客通過外賣,來嚐鮮南京特色小吃”,門店負責人道出了平臺對地方特色消費的輻射力;

漠漠家超級潼關肉夾饃超80%門店營業至22點後、近40%門店轉向24小時營業,夜間訂單月環比增幅超100%,折射出平臺支持對商戶經營模式的重塑;

連鎖超市品牌全好佳500家門店藉助平臺消費券,7月週末訂單環比6月最高峰值增長近100%,乳品、糧油米麪等多品類增長3倍。

中國烹飪協會服務委副主席王春平指出,以淘寶閃購爲代表的平臺,此輪發出的消費券有效增加了餐飲等剛性需求的消費頻次,對激發內需市場具有顯著效果。青島市餐飲協會秘書長張淑燕也評價這個精準補貼模式有效激活了城市消費潛力,爲中小商戶提供了“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本質上,平臺消費券計劃是政策引導與市場創新雙輪驅動的結果。它與各地促消費行動形成共振——各地借暑期消費季活動營造夜間消費氛圍,平臺則通過數字化能力與資源整合,將消費券轉化爲打通供需兩端的管道:券資源向旅遊城市、高溫區域及多元場景傾斜,撬動增量消費;與此同時,平臺向綜合型消費生態演進,推動全品類訂單增速,以滿足夜間個性化、即時性需求。

這種協同聯合,正讓夜經濟的增長更具韌性。平臺數據顯示,7月以來,127個城市的夜間訂單環比6月增長超100%,其中超過8成爲中西部地區;夜間訂單增長最快的漯河、包頭、朔州、許昌、商丘等城市,增速均超200%。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一條促消費新路徑正在成型:不依賴單一業態的 “曇花一現”,而是藉助平臺的技術和資源整合能力,在刺激短期消費的同時,將消費券這類創新工具轉化爲場景激活器、品類拓展器和商家賦能器。而其中夜經濟的這把“火”,燒旺的正是內需市場的蓬勃潛力。(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