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鼓勵良性競爭,讓平臺成爲拉動消費的新動能
特約評論員 劉遠舉
8月1日,多個外賣行業平臺接連在自己官方社交媒體發文表態,倡導良性競爭。
在此前一輪外賣大戰之後,今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已約談京東、美團、餓了麼等平臺,引導行業合法規範經營、公平競爭。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再次約談平臺,強調規範促銷行爲,理性競爭,構建多方共贏生態。
此次多個平臺發文,體現了行業龍頭企業對社會監督的積極響應和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具體來說,所謂規範競爭,主要是要避免“零元購“、顯著低於成本價銷售以獲得排他的市場地位等不可持續的競爭行爲。不過,這並不是要抑制良性的競爭。相反,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良性的競爭,合理規範的補貼,可以拓展市場邊際、豐富市場需求、提振消費。
當前商家對競爭環境的關切,反映了平臺經濟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小店直接面對分散的市場競爭,對於市場情況不好或生意不好,店主的感受是直接源於市場的:人少了,消費金額低了,競爭對手開始降價了。他們會跟進降價,可能利潤還會下降,但他們知道這個情況是不可抗的,是源於市場本身的。
但是,在平臺經濟時代,店主一部分生意源於平臺,平臺憑藉其數據優勢和規模效應,能比店主更精準地感知市場變化,並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比如降價、促銷。不少商家能夠適應這種變化。但另一些商家感知到的,就不再僅僅是直接源於市場的壓力,而是來自於平臺的市場壓力。
但平臺自己也處在市場競爭之中。平臺無法改變大的市場狀況,也需要根據市場情況做出相應的策略,才能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外賣大戰很大程度上是整個市場狀況的反應,指望外賣行業完全的回到之前遠場電商和近場零售、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況,是不現實的。
其實,在求生存、求發展的市場競爭中,平臺和商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用價格、補貼去刺激出更多的消費。服務消費是很有潛力的消費增長點,也符合擴內需促消費的大政策。
知名經濟學家李稻葵就表示:在服務消費領域,通過提高頻次帶來的增量潛力是巨大的。實物消費存在天花板,耐用消費品的更新似乎比較低頻,但服務消費可以提升頻次,如有的人原先一個月下一次館子,現在如果變成一週下一次館子,就實現了300%的消費增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合理的補貼策略不僅能夠直接刺激平臺消費,還能產生顯著的消費外溢效應。根據這項研究,每1元的有效閃購補貼帶動了消費者6.76元的額外消費;如果按照媒體報道的各平臺的補貼力度,預計一年可帶來6760億元綜合消費增量,相當於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
不過,也應該看到的是,從經濟學意義上,殘酷的市場出清,是最高效的。但這種總體上的高效對個體來說,卻未必是最理想的。以上海街邊的一家咖啡館爲例——夫妻小店,規模不大,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但卻提供了優質的咖啡和優雅的品味,也是一家人的衣食所繫。這家店本來可以悠然的長久活下去,爲街坊鄰居和遊客提供一種生活意境。如果這家店在殘酷的價格競爭下倒閉,上海街頭失去一份品味,這一家人也失去了生活來源。
平臺的價值絕不僅限於經濟效益,更承載着重要的社會責任。在市場調整期,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保護市場多樣性,保護這樣的商家,也是平臺的重要課題。優秀的平臺企業完全有能力,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精準扶持,識別這類具有特色價值的商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推廣策略,幫助這些商家渡過難關。
總之,當下的外賣市場乃至閃購新業態,通過良性競爭,正在成爲推動消費升級、促進就業、服務民生的重要力量。因此更需要注重服務質量,注重協調均衡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多方利益,對市場和社會進行多層次考量。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