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以創新和服務爲導向,推動汽車產業良性競爭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來自政府、汽車、交通等多個領域的代表探討如何整治汽車產業“內卷式”競爭,避免行業同質化,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汽車產業存在一些不良的“內卷式”競爭現象,主要體現爲兩個方面。首先是價格競爭,在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企業爲了搶佔燃油車市場,並且由於新能源汽車企業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相互之間也競爭激烈,爲了擴大市場份額掀起價格競爭,最終也倒逼大多數燃油車大幅降價,形成內卷現象。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汽車行業收入同比增4%,成本增5%,但利潤同比降8%,汽車行業利潤率僅有4.3%,低於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6%的平均水平。其中,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但全行業實現盈利的卻不多,僅有特斯拉、比亞迪、理想、賽力斯等企業。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均超過了310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但是,30家上市車企淨利潤之和爲377億元,僅爲豐田的三分之一。

價格競爭讓中國汽車產業陷入“以價換量”,可能形成行業整體困局。行業繼續價格競爭可能會將更多企業拖入虧損狀態,最終低價也無法刺激更多銷量。中國本土企業大多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長期進行價格競爭,只能通過壓縮成本,減少研發投入等維持。與此同時,產業會向上遊供應商傳導價格壓力,讓整個行業在集體無意識中“作繭自縛”,不僅短期內造成行業利潤下降,長期下去還可能影響技術創新、產品質量等,從而削弱產業的競爭力。

“內卷式”競爭還體現在營銷亂象上。過去,傳統汽車企業主要靠廣告和4S店進行營銷,消費者也能有基本的客觀認知以及品牌積累的口碑傳播。新能源汽車更多靠互聯網話題營銷,以流量爲導向,這會產生一些亂象,比如部分企業不斷製造各種營銷噱頭與話題,成爲社交媒體明星;衆多自媒體或汽車達人蔘與營銷,以主觀宣傳代替客觀報道;此外,還存在一些收費“水軍”惡意抹黑對手等現象。總之,相比燃油車時代,新能源汽車存在的虛假宣傳現象更爲突出,讓行業的創新、質量、安全與服務競爭異化爲低質量的“口水戰”。

在此次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批評一些企業不惜犧牲利潤搶佔市場,虛假宣傳惡意抹黑等現象時有發生,將着力整治汽車行業無序競爭等亂象。事實上,價格競爭短期內或可刺激市場,但長期依賴無異於飲鴆止渴。汽車行業應該從由價格刺激的規模擴張向以創新和服務爲導向的價值深耕,讓全生命週期服務替代短期營銷噱頭。中國汽車正在走向世界,建立全生命週期服務是最基礎的能力。

以流量爲導向的誇大式宣傳、透支性營銷也只能作用於一時,消費者最終會形成真實的口碑,並在未來給出獎懲。但目前存在的一些輿論拉踩現象,會導致市場價值判斷出現混亂,對整個行業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打擊造謠、抹黑現象,首先要理清自媒體發佈的內容屬於收取費用的廣告營銷還是客觀報道,針對虛假宣傳以及水軍惡意抹黑需要嚴厲懲罰。

我國汽車產業繁榮發展的基礎是技術創新,而長期的命運在於追求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我們應該避免靠營銷噱頭製造“虛假創新”,讓行業整體無意識滑向一個低質量競爭陷阱。整個行業應該摒棄零和競爭,爲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而合作,尤其是行業的發展不能完全靠市場監管和執法,增強行業自律更加重要,由內而外的自律纔是決定行業高質量競爭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