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提高創新效率,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近日,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佈《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政策舉措》),推出15項科技金融政策舉措,爲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週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

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居於首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爲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通過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必須繼續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其根本推動力是科技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就需要保持對關鍵領域和新興行業的投資強度,通過技術變革形成生產網絡和溢出效應,從而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技術變革都是源於科技,成於金融,引導與科技創新適配的資金配置到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領域是科技金融主要目標。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縱觀歷史,每一次產業革命都始於科技創新、成於金融創新、興於產業創新,金融創新牽引新技術持續投入產業體系,促使產業發生跨越式變革。“科技—產業—金融”三者深度融合才能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金融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爲科技企業提供符合生命週期的融資,實現金融資源與科技資源的有效對接,成爲驅動科創企業發展的必需動力。

過去幾年,我國已初步建成包括銀行信貸、創業投資、資本市場、政府引導基金等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此次發佈的《政策舉措》,從創業投資、貨幣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財政政策、央地聯合和生態建設等7個方面進一步強化部署,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構建與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融資需求相適應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供給尚不能滿足科技創新活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首先,銀行體系缺乏針對科技企業有效的風險識別、定價手段,使得銀行部分對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政策舉措》強調了要發揮貨幣信貸的重要作用,優化科技創新與技術改造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鼓勵銀行探索較長週期的科技創新貸款績效考覈方案等。

我國科技企業融資的主要途徑是創業投資。但是,我國目前創投規模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創新資本供給較爲短缺,資金結構亟待優化。而且隨着市場週期的變化,目前風投體系呈現一定的“去風險化”特徵,出現一些明股實債或對賭回購等現象,使得風險投資市場中市場化資金有所下降。《政策舉措》從國家戰略層面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而且從拓寬資金來源、強化投資方向、完善投後管理、健全退出通道等方面提供全週期、全面的政策指引,其高度、廣度、深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

資本市場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關鍵金融樞紐,但此前對擬上市科技企業的評價方法與傳統企業相同,導致科技企業難以上市融資,在債券市場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政策舉措》提出將優先支持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研究制定提升區域性股權市場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能力的政策文件、建立債券市場“科技板”等,同時,發揮科技保險支持創新的減震器和穩定器作用,健全了資本市場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爲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將極大推動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個市場化過程,不同主體、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科技創新活動,其風險特徵不同,不同資金供給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也不相同,隨着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將通過市場化金融手段支持並甄別科技創新活動,提高整體創新效率,建立起支撐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強大的金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