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社科院專家王佳:關稅戰之下,上海短期任務是穩企業,長期任務是產業升級
新一輪關稅戰將給上海企業帶來怎樣的衝擊?
近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佳接受了界面新聞專訪。他指出,上海外貿結構具有一定承壓性,可能不會立刻受到較大影響,但未來受衝擊是必然結果。關稅戰的影響將從市場端傳導至生產端,影響上海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高新技術企業。
美國加徵關稅的同時,可能還會伴隨其他限制性措施,如對技術轉讓、跨國投資等領域的限制,這將增加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併購時面臨的不確定性,促使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加速“去美國化”,從而對我國技術合作和創新體系產生不利影響。
上海應該如何應對?
王佳認爲,關稅戰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上海要保持戰略定力,採取短期穩企業與長期改革,系統性應對關稅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以下爲經過編輯的採訪實錄:
界面新聞:這一輪關稅戰可能對上海哪些企業帶來衝擊?帶來怎樣的衝擊?
王佳:目前大家更多的關注關稅對出口企業的衝擊。由於關稅的增加,出口成本必然上升,因此出口量將減少,尤其是對美業務的訂單劇減、利潤壓縮以及運營不穩定等困境。由於出口業務的壓縮,外貿企業有可能進一步縮小企業規模。
還有一類是進口企業遇到的問題,由於我國也對美國加徵關稅實施反制,國內使用美國進口零件的企業,在生產或銷售整機時,也面臨進口零件價格上漲的成本壓力。
關稅政策的不穩定性導致整個市場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市場的風險始終在上升,企業在規劃產能和投產時將有所顧慮,不可能像往常一樣進行更好的投資。
界面新聞:企業受到的衝擊程度不一,具體來看,哪些類型的企業可能受影響較大?
王佳:從上海的出口貨物規模與比例分析,機電產品影響面最廣,主要指電子信息類產品,例如手機、筆記本之類的企業,通信設備或機械裝備等高新技術企業也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另外,對成本變化比較敏感的一些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比如上海的紡織服裝、玩具、塑料製品和家居等紡織與輕工企業。
此外,由於美國800美元快遞包裹入境免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做跨境電商的企業,尤其是做小額訂單的中小外貿企業將受影響。
界面新聞:根據上海市商務委的數據,上海有外貿記錄的企業超過5.8萬家,對美有貿易記錄的企業是2.2萬家,上海外貿產品的中間品、工業品佔比達85%,消費品只佔10%。這樣的外貿結構,對關稅戰承壓能力如何?
王佳:2.2萬家外貿企業有對美貿易紀錄,有的對美貿易業務佔比超過了60%,有的對美貿易佔比較小,因此要分開考慮。
從上海的貿易品結構來看,可能不會立刻受到較大的影響,但未來受到衝擊肯定是必然的結果,需要提早做好準備。以汽車產業鏈爲例,上海對美整車出口的總量並不高,但整個汽車產業鏈的零部件等中間品、工業品的出口卻很依賴美國市場。雖然有些汽車產業鏈企業已經在墨西哥等地佈局工廠,但仍處於產能爬坡的階段,未來關稅對汽車產業鏈的影響可能有所改善。
相比消費品,工業品、中間品受關稅戰影響的時間會延遲一些,但還是會受到打擊,依賴美國市場銷售零部件、組裝產品的中小企業都會受到影響。再比如通信設備,也許部分企業的終端設備已經百分百實現了國產化,但是這個產業鏈裡生產零部件的中小企業會受到很大影響。零部件訂單減少,這樣一級一級傳導的話,最終會波及整個產業鏈。
界面新聞:上海經濟的外向型特點非常明顯,除了國際貿易,還有哪些領域可能也會受影響?
王佳:一個是剛剛提到的製造業,還有一個是服務於國內製造業的企業,例如參與研發設計、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以及金融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
界面新聞:面對這一系列不確定性,上海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王佳:出口轉內銷是大部分出口企業的應對舉措,中央和上海都已經實施減稅或者消費補貼等刺激內需的政策,通過擴大內需,發揮國內服務消費的潛力,以應對出口下滑。政府也在支持出口轉內銷,鼓勵企業通過數字化平臺拓展內需市場。之前已經有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推出相應支持性政策。雖然出口轉內銷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也是一個機遇,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構建多維市場網絡,鼓勵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將業務逐步拓展到其他國家,例如“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東盟國家、新興經濟體等,避免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我們已經瞭解到有些企業自救的動向,將業務轉向孟加拉國、東南亞等地區。
從產能佈局的角度分析,產業鏈的優化至關重要,企業要考慮全球配置,可以向東南亞、南美等地轉移部分產能,合理佈局全球產業鏈。
界面新聞: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加徵關稅的同時,可能還會伴隨其他限制性措施,如對技術轉讓、跨國投資等領域的限制。這將增加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併購時面臨的不確定性,促使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加速“去美國化”,從而對我國技術合作和創新體系產生不利影響。具體到上海,應該如何應對?
王佳:未來肯定會面臨美國的各種限制措施的打擊,例如最近針對我國物流、海事和造船領域提出的301調查措施。
對於政府而言,應該做好短期內穩企業、中長期內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的工作任務。
短期內的任務是穩企業,目前的關稅戰不是企業本身可控的因素,政府必須對企業提供一定的扶持。
更重要的是中長期的目標,通過技術自主化、市場多元化和制度創新,來重塑上海的全球競爭力,提升上海經濟的韌性。
此外,上海還有一個特殊的優勢就是背靠長三角,我們可以整合蘇浙皖的產業鏈資源,通過“上海研發+周邊製造”的模式,爲上海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同時減負增效。
上海一直以來在推的優化營商環境舉措,要繼續打造一個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上海要依託自貿區的優勢,進一步深化自貿區改革,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前我們的國際貿易競爭是商品的競爭,未來將是制度的競爭。
界面新聞: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怎麼理解這次關稅戰?可能給我們帶來哪些連鎖反應?
王佳:在歷史上,美國就慣於發動關稅戰。特朗普政府宣稱要平衡貿易赤字、促進製造業迴流、保障供應鏈安全等,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他的關稅政策和目的存在一定矛盾。從全球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這違反自由貿易、互利共贏這一國際主流秩序和價值觀,他完全忽視了全球產業鏈的深度分工與合作。
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性,給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影響。關稅政策將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裂的風險上升,影響全球產業發展的效率。
關稅戰雖然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但反過來也將促進我國加快經濟轉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投資主導型,依賴出口與投資,下一步我國必須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將低端製造轉向高端製造,同時保障就業,擴大內需,釋放14億人口巨大市場的消費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