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銀行董事長辭任,任期資產規模增長5倍

據上海銀行(601229.SH)所發佈公告,該行董事長金煜因年齡原因辭去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在新任董事長到任前,由副董事長施紅敏履行相關職責。金煜在任期間,爲上海銀行的發展做出諸多貢獻,他推動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融合,深化戰略管理、數字化轉型,強化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助力銀行服務國家戰略與實體經濟。

金煜出生於 1965 年 2 月,畢業於復旦大學金融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爲正高級經濟師。其職業生涯起步於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國際業務部,從基層崗位做起,歷經多個重要崗位的歷練。他曾擔任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後升任上海市分行副行長。期間,他還前往建設銀行新加坡分行擔任總經理,積累了豐富的海外業務經驗,回國後又出任建設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成爲建行系統內涉外業務的專業人才。

2011 年,金煜加入上海銀行,先是任職行長,同年 8 月當選爲董事、副董事長。在其與當時的中投公司副總經理範一飛的帶領下,上海銀行開展了自 2006 年後的第二次內部架構大調整,新成立資產管理部門並將其定位爲利潤中心。2015 年 2 月,金煜正式接替範一飛擔任上海銀行董事長,開啓了他在上海銀行長達近 10 年的掌舵歷程。在任期間,他成功推動上海銀行於 2016 年 11 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助力銀行資產規模從 2011 年的不到 6600 億元增長至 2024 年 9 月末的 3.23 萬億元,淨利潤從 58 億元增加至 235.6 億元 。

金煜的卸任在資本市場引發廣泛關注,短期來看,領導層面的變動或許會讓市場對上海銀行的發展戰略延續性有所擔憂。從過往經驗來看,企業管理層更替階段,市場信心容易產生波動。以同類銀行換帥案例分析,部分銀行在管理層變動後,股價會出現短期震盪。據金融數據平臺顯示,上海銀行在公告發布後的短期內,股價雖未出現大幅下跌,但成交量有所放大,這表明市場多空雙方分歧加劇,部分投資者對換帥影響持觀望態度。

不過從長期發展視角而言,此次換帥也爲上海銀行帶來新機遇。金煜任職時已爲銀行搭建起較爲完善的戰略框架,後續領導者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升級。比如在數字化轉型領域,上海銀行已取得一定成果,新管理層若能精準把握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加大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投入,有望提升銀行的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前有行業研究報告指出,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銀行,其零售業務收入增速會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上海銀行便有機會藉此東風實現業務增長新突破。

互聯網上,投資者和行業專家也對此事展開熱議。部分投資者擔心戰略執行的連貫性問題,害怕新領導的理念與過往戰略相悖,影響銀行發展節奏。但也有專家認爲,新老更替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過程,新領導往往能帶來新思路和新方法,爲銀行注入新活力。例如在一些成功完成管理層交接的金融機構中,新領導引入創新業務模式,實現業務多元化發展,讓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綜合來看,上海銀行董事長的變動雖在短期內可能引發市場波動,但長遠來看,若新管理層能平穩過渡,延續優勢戰略並適時創新,上海銀行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有望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