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九三閱兵後中共對臺政策的變與不變
北京9月3日舉行閱兵後,共軍即出動25架次軍機與多艘軍艦,展開對臺的「聯合戰備警巡」。圖爲高超音速飛彈方隊接受檢閱。(中新社)
2025年9月3日,北京舉行「九三閱兵」三天後,共軍即出動25架次軍機與多艘軍艦,展開對臺的「聯合戰備警巡」。此動作顯示中共將閱兵的象徵力量迅速轉化爲對臺的實際軍事壓力,並向國際釋放威懾信號,也引發一些國際反應。
由於閱兵由北部與中部戰區主導,東部與南部戰區仍維持充足戰備,足以對臺發起聯合巡航或在南海同步動作,反映解放軍跨戰區調度能力的成熟。此次警巡凸顯解放軍正由演轉戰,重回2025年以來多次此類行動,包括年初的「年度首發聯合戰備警巡」等。這些行動逐漸常態化,使臺灣幾乎全年承受軍事挑釁與壓力。
區域層面上,頻繁的戰備警巡不僅對臺灣形成直接威懾,也向美日及印太盟友示警,意圖將「臺灣問題」定位爲中國內政。然而,這種行爲往往激化國際關注,促使美國及盟友透過軍事與外交方式表態,避免北京壟斷臺海敘事。
事件發生後,臺灣國防部立即啓動情報監偵,並出動戰機、艦艇與岸置飛彈系統應對,展現快速反應能力。然僅靠軍事防禦難以化解長期心理壓力,因此臺灣更須強化社會韌性,避免民衆對常態化威脅過度麻木。同時,透過外交與國際戰略溝通,鞏固外部支持,以在心理與外交層面建立雙重防線。
在中共警巡後,加拿大與澳洲先後派出巡防艦與飛彈驅逐艦通過臺灣海峽。雖未明言「挺臺」,但以「航行自由」爲核心,展現對臺海安全的關切,並主張臺灣海峽屬國際水域,中國無權將其「內海化」。尤其美國長期推動的「自由航行行動」(FONOPs)是此戰略的基礎,加、澳的參與正與美、英、日等行動形成呼應。兩國同屬「五眼聯盟」,加拿大更是北約成員,其軍艦現身臺海,象徵民主陣營在戰略上協同一致。對臺灣而言,這是一種間接支持,雖非軍事承諾,卻有助維持現狀並限制中國的灰色地帶操作。
九三閱兵後的首次戰備警巡,帶有多重意涵。首先,閱兵的政治象徵迅速轉化爲軍事行動,對臺與國際形成連續威懾。再者,展現解放軍跨戰區調度與「隨時能戰」的能力,並透過軍機繞臺與軍艦壓迫,試圖削弱臺灣社會信心。而加拿大與澳洲艦艇通過臺海,亦凸顯國際不接受中國片面改變現狀。
「九三閱兵」不只是歷史敘事,更是北京對臺政策與軍事施壓的延伸。從閱兵展示武器,到隨後的戰備警巡,再到友臺國家透過「航行自由」表態,這些互動構成了臺海局勢的新節點。未來類似行動勢必更加頻繁與常態化,對臺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深化國際合作、強化自身戰略定位的重要契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