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九三閱兵 臺灣人與有榮焉

社評

大陸將在9月3日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式,和10年前一樣,臺灣人受邀現場觀禮再次成爲輿論話題。民進黨政府態度是「官民分開」:禁止公職人員參加,對民間人士沒有限制。不過,即便民間人士也會受到很大壓力,這是因爲在臺灣,參加北京九三慶典早已被操作爲「政治忠誠問題」。

抗戰 臺灣人民有貢獻

到北京看閱兵,真的有「政治忠誠問題」嗎?其實,亮出北京9月3日活動完整名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斯西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便可以發現,大陸紀念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而非「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勝利,更不可能是民進黨刻意製造的「(尚未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抗戰勝利」。

既然是紀念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那麼,臺灣作爲清末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的中國領土,日據50年期間愛國志士抗爭不斷,而於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依《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歸還中華民國,臺灣人自當理直氣壯與大陸人民一道紀念抗戰勝利。因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80週年,無論在臺北、還是在北京,臺灣人共襄盛舉,絕對不存在忠誠問題。

中國大陸將抗戰勝利紀念日定在9月3日,而非日本投降日8月15日,是對中華民國政府抗戰地位的尊重和傳承。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登上停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艦,向盟軍簽署投降書,徐永昌上將代表中國受降。當天國民政府在重慶舉辦慶祝大會,通令全國懸掛國旗三天,並設定9月3日爲軍人節,這是大陸將9月3日定爲抗戰勝利日的脈絡。

抗戰勝利已80年,賴政府以「終戰」視角取代「中華民族」、「中華民國」、「日本侵略者」等這場戰爭的敵我兩造,再偷渡爲「民主和威權」之爭,這是對包括臺灣人在內的中華民族抗戰英靈的不敬。兩岸固然有制度、價值、意識形態之爭,臺灣人珍惜現有生活方式與民主制度,這不是民進黨政府扭曲、掩蓋抗戰歷史的理由。大陸也應理解「從光復到二二八」歷史轉折下,臺灣人「祖國意識」曾受劇烈衝擊,但這一切不應影響臺灣的中華認同與家人之情。

勝利 兩岸共同的榮耀

臺灣人到北京與陸方人士、國際各界共同緬懷抗戰精神,纔是對歷史真相和歷史正義的銘記和傳承。臺灣人在北京現場,反而提醒14億大陸人民、2300萬臺灣人民及全世界:第一,臺灣人在抗戰中同樣付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第二,仍治理臺澎金馬至今的中華民國政府,是抗戰領導中國的合法政府;第三,兩岸政治紛爭雖尚未落幕,但兩岸中國人都珍惜和平、希望繁榮。

大陸以閱兵作爲9月3日紀念活動主軸,有些人認爲是「耀武揚威」,是對臺的武嚇,這種觀點顯然是去脈絡化的片面解讀。畢竟,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語境或場合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若是十一閱兵,會有慶祝內戰勝利的意味,臺灣人參加確實不妥。但九三閱兵對北京而言,主要是凸顯中國大陸已實現強國強軍,再也不會受到類似的歷史屈辱,同時強調大陸軍隊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關注臺海情勢可知,兩岸老百姓都希望好好過日子、希望和平穩定的環境,卻有一些人鼓吹戰爭、要求備戰,他們或有地緣政治與中國競爭的需要,或有軍火商的身影,「臺海兵推」已成爲外國智庫、軍隊樂此不疲的議題。大陸並未改變「和統」方針,領導人若藉閱兵展示軍力的同時,重申和平統一,應可遏制「引戰」力量,兩岸智者應爲此一可能創造條件。

80年前,臺灣人享受重新成爲中國人的勝利榮耀。再過一個星期,大陸就將舉辦盛大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80週年,臺灣人無論是去現場,還是透過電視或網路觀看或關注,都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