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灣有事 歐洲幫不上忙

社評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也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及臺灣光復80週年,意義非凡,賴政府卻獨尊與中華民國及臺灣無關的歐戰,於歐戰停戰日舉辦紀念活動,邀請歐洲國家駐臺外交官參加。至於9月3日抗戰勝利日及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總統府會不會有紀念活動,目前仍不明朗,但一般認爲不會。

誤判國際情勢 臺灣不會安全

賴總統高調紀念歐戰結束,是希望透過歷史經驗警惕當前國際局勢,強化臺灣與歐洲及世界民主國家的連結,將臺灣安全議題提升至國際層次,與俄烏戰爭給歐洲帶來的安全威脅掛鉤,凸顯臺灣與歐洲同樣面臨極權威脅與地緣政治壓力,爭取更多國際認同與支持。

安全當然是臺灣當前最值得關切的議題之一,但以錯誤的史觀與主觀的認知,甚至不恰當的類比討論問題,並不會贏得國際的尊重,誤判國際情勢反將貽誤大事。

首先,固然歐戰是「反法西斯」與「反侵略」抵抗軸心國家的戰爭,但同盟國中的蘇聯戰後趁機搶佔東歐地盤,現已是極權國家,而當時在亞洲反侵略而且對同盟國有巨大貢獻的中華民國,賴清德卻隻字未提,完全看不到歷史的深度。

其次,既然是「反侵略」戰爭,賴清德爲何對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等軸心國家的暴行完全無視,反而急於爲他們洗白,彷若這些國家民主與繁榮後,所有的戰爭罪行、對人類文明的傷害即可一筆勾銷,只見羨富慕強,不見歷史反省,絲毫沒有道德的高度。

最後,他將臺灣的安全處境與烏克蘭戰爭連結,提出所謂的「新極權集團威脅」,希望歐洲國家關注亞太與臺海的安全,這是不當的類比與對歐洲情勢嚴重的誤判,更是隻有主觀想像,缺乏客觀觀照全局的廣度。

俄烏衝突的背景、國際因素與臺灣完全不同,在國際上所能獲得的實質支持也不可能一樣,這方面的討論從2022年戰爭伊始已經汗牛充棟。將臺灣安全議題與歐洲安全困局掛鉤,特別是在川普重返白宮後,還作此聯想妄圖得到歐洲關愛的眼神,就完全是誤判形勢。

川普就任後劍及履及奔走勸和,出乎世人意料之外,他的和平方案基本上倒向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放棄領土、放棄加入北約,不但沒有給予烏克蘭任何安全保證,反而強迫簽下出讓國家資源的不平等條約。更讓歐洲心寒的是出錢出力的歐洲上不了談判桌。這無異於當頭棒喝打醒歐洲,歐洲驚覺失去美國保護後,自己既弱小又孤單。

失去美國保護 歐洲小而孤單

4月川普發動關稅戰,更是讓跨大西洋關係雪上加霜,過去歐洲依附在美國所建立的二戰戰後秩序,已經被川普摧毀得蕩然無存,歐洲領導人感嘆,傳統的西方已經一去不返,歐洲必須認清現實重建符合自己利益的戰略與夥伴關係。

5月初,歐盟與中國大陸互相解除之前因政治矛盾所設下的制裁,爲恢復延宕多年的中歐投資協議談判重新鋪路。雙方也重啓高層互動,預定7月於北京舉行高層峰會,中歐關係因川普貿易戰而可能解凍。近日在深圳舉辦的一場經濟論壇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塞指出,全球化不會停止,但可能出現排除美國,由中國主導並結合歐洲等其他國家的新型多邊貿易體系。從現今的中歐關係以及未來的全球經貿發展,不要說不會有反「新極權集團」的民主同盟,更不會出現如賴總統接受日媒訪問時所提的「非紅供應鏈」。

世界正激烈變化與重構,印巴交火改變南亞政治格局、俄烏重返談判桌將重塑歐洲地緣政治,川普日前出訪阿拉伯國家也宣示不再對伊斯蘭世界作「民主輸出」。民主作爲一種政治運作方式當然值得追求與肯定,但放在當今世界,想以此呼羣保義未免一廂情願。

《經濟學人》再度以臺灣爲封面,直指臺灣危機更甚以往,賴總統若不正視國際現實與臺海問題本源,企圖操作「臺灣有事,歐洲聲援」,以出口轉內銷凝聚基本盤團結,這種對歷史與現實的玫瑰色想像註定是夢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