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新極權集團威脅論 歐洲難有共鳴

旺報社評

今年是二戰結束及對日抗戰勝利80週年,賴清德總統選在歐戰勝利紀念日發表演說,前總統蔡英文赴立陶宛、丹麥、英國等歐洲國家訪問並發表演講。民進黨兩位總統努力發展與歐洲的關係,應該肯定,但錯亂的歷史認知及對國際現狀的片面解讀,所有努力都將徒勞無功。

二戰歐洲戰場 我無角色

二戰期間,無論中華民國或臺灣在歐洲戰場都沒有角色,反倒在亞洲,中華民國不但在本國牽制日本,還派出遠征軍馳援英軍,保住英國在南亞的利益,對同盟國做出重大貢獻;對臺灣而言,更是一場從殖民地地位解放,迴歸祖國的戰爭。

賴清德先淡化中華民國二戰的地位與收復臺灣的意義,接着就到臺南紀念八田與一,可知其史觀與身爲中華民國總統的錯亂。他美化德、日、義軸心國的民主轉型,認爲是民主與自由帶來和平和繁榮,對軸心國對他國侵略所帶來的屠殺、傷害、破壞卻隻字未提,這種一葉障目的做法,即便這幾個國家的右翼史家都不敢。他紀念完歐戰後立刻跑去紀念殖民主,讓一再爲殖民歷史道歉的歐洲國家難以理解。

賴清德在演說中,將歐戰的爆發解釋爲「對侵略的反抗」,認爲歐洲與臺灣正面臨「新極權集團」的威脅,呼籲歐洲國家加強與臺灣合作。他試圖連結臺灣與烏克蘭,呼籲歐洲國家在支援烏克蘭的同時也擴大到臺海。這樣的連結是否恰當、是否符合臺灣利益不無疑問,更重要的是他對歐洲的理解遠離現實。

自美國川普政府減少對烏克蘭援助,轉而支持俄羅斯的立場後,美歐出現嚴重的分歧,英國與德、法等歐盟主要大國,站在道德高度立場上表態擴大支持烏克蘭,但很快發現自己力有未逮。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白宮受到美國總統川普與副總統範斯公然羞辱,歐盟與英國立刻伸出雙手給予支持。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承諾繼續支持烏克蘭武器裝備、加速烏克蘭加入歐盟進程,並徹底脫離對俄國能源的依賴。英國、法國、德國等領導人都明確表示會持續援助烏克蘭。

中歐峰會恢復 重啓對話

但歐盟沒有足夠的實力提供烏克蘭急需的援助,尤其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對援助方案更爲保留,歐盟內部的分歧導致援助形式多以成員國自願捐款爲主。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固然促成歐洲團結,但美國態度轉變後,立即暴露出內部分裂與實力不足的窘境,歐盟已自顧不暇,賴清德呼籲臺歐合作未免一廂情願。

範斯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公開批評歐洲,川普政治盟友馬斯克多次表達對歐洲國家極右翼的支持,讓歐洲與美國在意識形態上漸行漸遠,川普開啓的關稅戰,更造成雙方經濟利益上的衝突,因而出現對中關係緩解的跡象。

歐盟同意重啓與中國就電動車價格的協商,計劃於7月下旬在北京舉行中歐峰會,接着同意解除自2021年以來相互施加的制裁。此次解除制裁被視爲雙方重啓制度性對話、恢復經貿與政治合作的重要一步,爲恢復延宕已久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鋪路。

歐洲同時面臨俄烏戰爭與川普關稅兩個戰場,無力在缺乏美國保護下獨自對抗俄羅斯軍事威脅,也無法在失去美國領導的世界貿易體系中與中國經濟脫鉤,在兩難中,歐盟自然不會把賴清德所謂的「新極權集團威脅」視爲現實或是當務之急。

川普重返白宮,拜登政府宣傳的「邪惡軸心四國」幾乎無人再提,各國更關注各自面對新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可能的危機,爲世界格局重組做準備。賴清德的呼籲也好,蔡英文的出訪也罷,在歐洲都難以引起共鳴或激起漣漪,限於孤立與分裂的歐洲,冷戰口號早已失效,先後兩位民進黨總統卻宣示臺歐面臨「新極權集團」的威脅,錯誤的認知會讓臺灣孤立問題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