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明專欄》美國臺海政策的三項重大變化
美國臺海政策發生變化,恐重塑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路透)
近期美國的臺海政策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強烈影響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重新塑造了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在川普2.0政府上臺後,這些變化變得更加明顯,顯示美國不再依循過去的政策框架,而是朝向更具對抗性的模式發展。
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美國逐步不再提及「一箇中國政策」,並刪除「不支持臺獨」的表述;第二,美國改變了對臺海現狀的定義,從「反對任何一方單邊改變現狀」,轉變爲「反對以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現狀」;第三,美國在軍事戰略上調整立場,降低軍事保臺的承諾,並強調臺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政策轉變緊密相連,塑造了美國當前的臺海政策方向,也進一步推動了臺海局勢的升級與變動。
首先,美國不再提「一箇中國」,也不強調「不支持臺獨」:美國過去的臺海政策一直圍繞着「戰略模糊」,透過「一箇中國政策」與「不支持臺獨」來維持兩岸間的脆弱平衡。然而,近期的發展顯示,美國正在逐步放棄這種模糊戰略,轉向更明確地施壓中國,同時對臺灣的政策則變得更加寬鬆。在2025年3月15日於加拿大舉行的G7外長會議中,由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主導的聯合聲明中,完全未提及「一箇中國政策」,這是自2019年川普政府時期以來,美國再次在G7會議中刪除該表述,標誌着美國對臺政策的重大轉變。過去,即便是在川普1.0或拜登政府時期,美國仍然在多邊會議場合中重申「一箇中國政策」,如2024年11月的G7會議仍提及此政策,而這次的轉變顯示,美國在外交場域已經不再將「一箇中國政策」視爲必要的戰略基石。
魯比歐作爲美國國內的強硬反中派,在擔任國務卿後迅速推動對華政策的調整。他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持強烈敵視態度,不僅曾被中國製裁,也在國會時期多次發表支持臺灣的言論。在他的影響下,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立場變得更加激進,G7的聲明中強調中國在臺海、南海與核武議題上的「威脅」,並且美日、澳洲等盟國的合作趨向深化。這種轉變表明,美國在國際外交場域中,已經不再視「一箇中國政策」爲首要的臺海政策,而是更傾向以「防堵中國」爲核心戰略。
美國政府也將「不支持臺獨」的表述從國務院網站中移除。拜登政府在2022年時曾一度刪除該表述,但因中國大陸的交涉壓力而於一個月內恢復。然而,川普2.0政府上臺後,盧比歐再度將這一表述刪除,並未顯示有重新加入的跡象。這一變化意味着美國不再對臺獨持限制態度,而臺灣政府可能將此解讀爲美國對其政策的「默許」,甚至是間接支持。過去,美國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對臺獨勢力加以遏制,但如今這一立場已經有所鬆動,甚至美國政府也積極支持一些帶有臺獨傾向的政治與軍事組織,如黑熊部隊。這些發展顯示,美國已經從「防止臺獨挑釁」轉向「容忍臺獨發展」,甚至可能在某些條件下加以支持,進一步加劇兩岸間的緊張局勢。
第二、美國對「改變現狀」的定義改變,從「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到「反對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現狀」:美國對於「現狀」的定義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去,美國的官方表述是「反對任何一方單邊改變現狀」,這意味着美國同時對中國大陸與臺灣施加約束,不允許臺灣片面宣佈獨立,也不允許中國大陸透過武力統一臺灣。然而,自2022年裴洛西訪臺後,美國開始逐步改變這一表述,轉爲「反對以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現狀」。這一措辭上的變化,代表美國已經將政策焦點轉向中國大陸,而不再對臺灣的臺獨行爲設限。2023年9月的美日印澳「Quad四方會談」首次正式使用「反對以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現狀」,並在2024年的美日聯合聲明與G7外長會議中延續這一表述,不再提及「反對任何一方單邊改變現狀」。這種變化顯示,美國已經不再維持過去的模糊平衡,而是選擇將矛頭完全指向中國,指責是中國造成臺海地區的不穩定性。
第三、美國的軍事戰略調整,臺灣不是核心利益:美國對於「軍事保臺」的承諾也發生變化。過去,拜登政府曾四度公開表示,若臺灣遭受攻擊,美國將軍事介入保衛臺灣。然而,川普2.0政府上臺後,美國國防部官員開始採取更保留的態度,認爲臺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依據日經亞洲新聞的報導,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 (Elbridge A. Colby)在國會聽證會上指出,「軍事保臺的成本大於收益」,並且可能引發與中國大陸的直接衝突,帶來嚴重的戰略風險。此外,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達默(Austin Dahmer)也曾推文表示,即便臺灣失守,美國仍能夠維持「繁榮、安全、自由的生活」,顯示美國不願意因臺海問題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
川普本人也曾表示:「美臺相距9500英里,而臺灣與中國僅65英里。」這種地理距離的考量,使得美國在軍事行動上更爲謹慎。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美國更傾向於將臺灣視爲「代理戰場」,提供軍事援助但不直接介入。這種策略與美國對烏克蘭的模式極爲相似,美國透過軍售、軍事訓練與戰略合作,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卻避免直接參與可能引發美中衝突的戰爭。美國同時也要求臺灣提升國防預算,延長義務役役期,並加強軍事合作。
臺灣內部的政策方向也與美國的利益趨勢相互交錯。賴清德政府推動的「賴17條」,被視爲對中國大陸的法律戰,意圖透過行政與法律層面的調整,進一步與中國切割,並強化臺灣的主權論述。這些措施涵蓋從限制中國企業與個人在臺活動,到加強防範「統戰滲透」,進一步阻斷兩岸間的社會與經濟聯繫。此舉與美國對臺政策的轉向相吻合,符合美國希望臺灣在法律與政治層面強化自我定位的戰略需求。
然而,這樣的做法也可能進一步刺激兩岸關係,使北京更具危機感,甚至加快對臺政策的強硬化。同時,賴清德政府在推動「賴17條」時,是否會以美國的支持作爲其施政正當性的背書,也是值得觀察的發展。在美國戰略利益與臺灣內部政治發展交織的情境下,「賴17條」的後續實施與影響效應,將成爲影響臺海未來局勢的關鍵因素。
當美國對臺政策更偏向強化臺灣軍事以及對中地緣外交戰,而同時保留直接軍事介入時,臺灣將面臨比以往更大的戰略風險。隨着兩岸政治、經濟與社會關係進一步惡化,臺海局勢則有可能在某個臨界點進入軍事衝突。美國的政策雖然給予臺灣一定的支持,但其「戰略模糊」與實際行動的不對等,使得臺灣仍然處於高度不穩定的狀態。若美中關係持續緊張,而美國又維持其新的三項政策態度,臺海是否會重蹈烏克蘭的覆轍,兩岸是否將走向「烏克蘭時間」成爲值得關注的問題。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前國安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