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教師荒下的教育困境與改革契機

新學期甫開始,全臺各地卻傳來「教師荒」的窘況。從偏鄉到都會,從小學到高中,無一倖免。本報資料照

新學期甫開始,全臺各地卻傳來「教師荒」的窘況。從偏鄉到都會,從小學到高中,無一倖免。即便各校徵才文宣設計得再吸引人,福利加碼到極致,許多職缺仍無人問津。這並非單純的人力調度問題,而是反映出教育體系結構性的病竈。當教育最根本的教師逐漸流失,整個國家的未來也隨之動搖。

「缺師潮」的背後,有幾個深層原因。首先是職業吸引力不再,過去被視爲「鐵飯碗」的教職,隨着退休制度改革、薪資停滯與社會尊重流失,早已失去光環。教師專業被削弱,稍有爭議便遭檢舉,媒體放大個別事件,輿論一面倒地苛責,使得許多有熱忱的教育人才選擇轉身離去。當社會集體忘記「教育不是滿足家長意見的服務業」時,教師的尊嚴也就一點一滴地被侵蝕。

其次是政策思維的錯置,教育主管機關近年來一再推出與現場脫節的「亮點政策」,從「班班鮮奶」到「校園愛心球」,甚至臨時限制排課的規定,看似關心學童福祉,實則加重了教師的行政負擔。基層教師忙着填報數據、應付評鑑,真正能投入教學的時間被不斷壓縮。許多老師無奈形容自己比便利商店員工還忙,這種荒謬的現象,顯示出教育決策者將學校視爲政策提款機,而非育才重鎮。

救急措施也造成惡性循環,爲了讓學校能如期開學,主管機關不斷放寬門檻,允許沒有師培背景者進入教學現場,甚至回聘退休教師、強迫現任教師超鐘點支撐。短期或許能解決缺口,但長遠來看卻使教育品質不斷下滑。學生成爲「白老鼠」,代理教師流動頻繁,師生難以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這不僅損害受教權,更讓教育陷入「人力不足、品質下降、人才更不願投入」的惡性循環。

造成這種結構性危機的另一個隱憂,是師資培育與供需失衡。某些科目師資嚴重不足,特別是理化與資訊等專業領域,許多準教師寧可投身高薪的科技業。另一方面,又有科目「僧多粥少」,許多人多年考不上教甄,最終選擇離開。制度錯置導致教育現場年年重演缺師戲碼,卻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危機也是契機,少子化與教師荒的疊加衝擊,或許正好迫使社會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若能把握此時機,調整政策方向,仍有可能扭轉局勢。首先必須重建教師的專業地位,尊重專業不是口號,而是要建立制度性的保障,讓教師免於被濫訴與不當干預。教育部若能帶頭強調教師專業的不可替代性,並在社會層面引導輿論,恢復對教師的尊重,纔可能讓優秀人才重回教育崗位。

其次應落實行政減量,讓教師迴歸教學。這意味着必須徹底檢討那些表面光鮮卻無助於教學的政策,將行政與填表壓力降至最低。教師若能將更多精力投入課程設計與學生關懷,教育品質自然能提升。

師資培育與甄選制度也應該調整,讓供需更爲平衡。結合數據分析預測師資需求,並提供彈性的進修與轉任管道,避免一方面某些領域極度短缺,另一方面卻出現大量人才無法進入教育現場的荒謬現象。同時應改善代理教師待遇,落實同工同酬與年資計算,讓這羣長年支撐教育現場的教師能有穩定的職涯前景。

更重要的,教育政策必須迴歸中立與專業,遠離政治角力。教育是百年大計,不應成爲政黨操作或政績工程的舞臺。唯有堅持專業治理,教育部才能重新贏回社會信任,真正成爲學校與教師的後盾。

今日的教師荒,不僅是一場人力危機,更是一面照妖鏡,反映出教育體系長期以來的偏差與失衡。若政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任由問題年年複製貼上,終有一天教育將全面衰敗。教育要重新找回初衷,教育不是爲了滿足短期政績,而是爲了下一代能擁有更廣闊的視野與更穩固的基礎。當教師願意有尊嚴地留下,學生才能成長,國家纔有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