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師與醫師刑責改革刻不容緩

▲在臺灣,教師與醫師長期揹負着過度沉重的刑法責任,這不僅扭曲了專業倫理的運作邏輯,更已成爲妨礙國家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圖/記者黃克翔攝)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在臺灣,教師與醫師長期揹負着過度沉重的刑法責任,這不僅扭曲了專業倫理的運作邏輯,更已成爲妨礙國家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教育與醫療是社會的兩大支柱,若專業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必須時時提防刑事追訴,臺灣的信任結構與人才培育體系將無法穩固。若不盡速修法,將持續流失優秀人才,陷入教育萎縮與醫療崩解的惡性循環。

專業判斷 不應成爲刑事風險

教師與醫師的職責本質上是高風險的專業判斷。教師面對的是未成年學生的情緒、行爲與學習狀況,醫師則面對的是病患的生命、病情與治療選擇。這些判斷往往在資訊不完全、時間緊迫、情境複雜的條件下進行,難以保證百分之百的結果正確。

然而,臺灣現行刑法體系卻將這些專業失誤視爲可能構成過失致死、傷害或妨害自由的刑事犯罪,導致教師與醫師在執行職務時,必須同時扮演「潛在被告」的角色。

這種制度設計忽略了風險社會的基本邏輯,也違背比例原則。專業判斷本就存在不確定性,若無法容許合理誤差,將使專業人員陷入防衛性操作,損害服務品質。

更嚴重的是,這種懲罰性制度設計,已使臺灣在國際人才市場中失去吸引力,年輕世代對教育與醫療職業敬而遠之,形成結構性人力斷層。

寒蟬效應 侵蝕社會信任

制度的荒謬性在近年多起案件中已充分暴露。教師因管教學生而遭告妨害自由,醫師因急診判斷失誤而被控過失致死,這些案例不僅造成當事人身心俱疲,更讓整個教育與醫療體系陷入寒蟬效應。教師不敢管教,醫師不敢下判斷,最終受害的不是個別專業人員,而是整體社會的信任與服務品質。

例如某中學教師因制止學生打鬧而遭家長提告,案件纏訟多年,最終雖獲不起訴,但其職涯與心理已遭受重創。又如某急診醫師在高壓環境下做出治療決策,病患不幸死亡,家屬提告過失致死,法院歷經三審才判定無罪,但醫師已離職並拒絕再從事臨牀工作。這些案例不僅反映制度的過度懲罰,也暴露出社會對專業風險的理解不足。

當教師與醫師在面對學生與病患時,無法專注於專業判斷,而必須考量法律風險,其職能將無法正常發揮。這種制度性壓力不僅影響現職人員的心理健康,也使年輕世代對教育與醫療職業望而卻步。

長期而言,臺灣將面臨教師與醫師人力斷層,教育品質與醫療安全將無法維持,進而影響整體社會的發展潛力。

▼制度的荒謬性在近年多起案件中已充分暴露。教師因管教學生而遭告妨害自由,醫師因急診判斷失誤而被控過失致死,這些案例不僅造成當事人身心俱疲,更讓整個教育與醫療體系陷入寒蟬效應。(圖/CFP)

國際經驗 尊重專業與比例責任

與此相比,國際主要法治國家早已建立起「專業免責」與「比例責任」的制度框架。在德國,教師在校園管教中若無明顯惡意或重大過失,通常不會面臨刑事追訴;在英國,醫師的醫療判斷若符合當時醫學標準,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不構成刑事責任;在日本,教師與醫師的刑事責任需經專業審查委員會初步認定,避免濫訴與社會恐慌。

這些制度設計的核心在於尊重專業判斷、維護社會信任、避免司法干預過度擴張。專業人員的工作本質即是風險管理,若無法容許合理的錯誤空間,將使整個制度陷入僵化與恐懼。臺灣若要擺脫目前的制度困境,必須從根本修法,建立起符合比例原則與專業尊重的刑事責任框架。

此外,許多國家也設有「專業責任保險」與「風險教育制度」,協助教師與醫師在面對爭議時獲得法律與心理支持。這些制度不僅減輕個人負擔,也強化整體社會對專業的理解與包容。臺灣若能借鏡國際經驗,將可大幅提升制度韌性與社會信任。

制度改革與文化敘事並進

臺灣若要真正落實刑責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法律技術層面,更需進行文化與敘事上的轉型。長期以來,媒體與輿論習慣將教師與醫師的失誤放大爲「失職」、「草菅人命」,這種道德化的批判語言,助長了刑事追訴的社會壓力。若不改變這種敘事邏輯,修法也難以真正落地。

政府應主動推動「專業風險教育」,讓社會理解教師與醫師的工作本質是高風險判斷,而非絕對正確的執行。唯有建立起「容錯文化」,臺灣才能真正擁抱專業社會的制度基礎。

此外,應設立專業審查機制,由教育與醫療專業團體初步判定是否涉及違法,避免司法機關直接介入專業判斷。

再者,應強化行政與民事責任的分層處理,讓教師與醫師的失誤可透過行政懲處與民事賠償處理,而非一律進入刑事程序。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與媒體合作,改變報導語言與敘事框架,從「失職懲罰」轉向「制度改善」,讓社會理解個案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唯有制度與文化並進,改革才能真正落地。

制度改革 幫助臺灣經濟發展

臺灣若要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站穩腳步,必須解除教師與醫師的刑事風險枷鎖。當年輕人選擇職業時,若知道一旦進入教育或醫療領域,將面臨高度刑事風險,自然會選擇避開這些職業。這不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國家人才政策的失敗。

更重要的是,教育與醫療不只是公共服務,更是具有高度附加價值的產業。西方國家早已將高等教育視爲出口導向的知識產業,吸引國際學生、創造學費收入、擴展文化影響力;而醫療則透過國際病患接待、遠距診療、醫療技術輸出等方式,成爲新興服務貿易的重要支柱。

臺灣擁有優質醫療體系與高等教育資源,若能解除制度性障礙,將可比照西方模式,推動教育與醫療的產業化與國際化。

在臺灣面臨「荷蘭病」風險的當下,過度依賴半導體出口導致其他產業空洞化,若不及時培育多元產業支柱,將難以維持長期經濟韌性。教育與醫療正是臺灣最具潛力的非製造型產業,只要制度改革得當,便可成爲吸引人才、創造就業、拓展出口的新引擎。

唯有解除刑責枷鎖,臺灣才能真正邁向尊重專業、擁抱風險、促進發展的成熟社會,並在全球經濟結構轉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出路。

▼臺灣若要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站穩腳步,必須解除教師與醫師的刑事風險枷鎖。(圖/記者李毓康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