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高等教育的困局與重生之路

人口銳減下的招生危機,已使許多大學面臨生存邊緣。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一個號稱以知識爲本的社會裡,高等教育本應是文明火種的守護者,肩負培育人才與探索真理的使命。今日之臺灣高教,表面光鮮亮麗,實則病徵叢生,從招生不足到教師評鑑混亂,從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到學術自由日益緊縮,這一切正慢慢侵蝕着大學作爲思想堡壘的根基。

人口銳減下的招生危機,已使許多大學面臨生存邊緣,而新生人口每年持續下滑,大學的空椅子愈來愈多,師生比日益失衡,整體教學品質也無可避免地滑落。在此背景下,不少學校轉向「績效管理」的邏輯,彷彿只要建立嚴格的教師評鑑制度,就能逆轉教育頹勢,這種想法不啻是將高等教育推入另一個深淵。

教育不是製造螺絲釘的工廠,更不該淪爲分數與排名的競技場。評鑑制度原爲促進教師精進之道,卻被過度簡化爲一連串量化指標,甚至演變爲控制與懲罰的工具。有學校規定教師若募款五千元可得一點評鑑分數,不領超鐘點費者則換得更多點數,這種設計已遠離學術初衷,形同以制度巧技誘使教師「回捐」,淘空了教學與研究的尊嚴。

更嚴重的是,當評鑑結果與教師續聘直接綁定,教師便不敢在課堂上堅持紀律,不願批判體制,不願投注於需長期積累的研究。許多教師被迫選擇短期可見、易得高分的工作,譬如短期專案、行銷曝光、外部連結,而非深度教學或紮實學術。時間久了,大學變成只追求「表現」的舞臺,失去了靈魂。

高教工會怒吼「評鑑怪獸」,學者們高呼「砍掉重練」,提出刪除大學法第21條教師評鑑規定的主張。這不只是一次行政制度的爭議,更是一場對於高等教育本質的質問。當學校以「績效」定義教師價值,是否也在悄悄重塑「知識」的內涵?大學若不再是質疑、批判與實驗的場域,而只是國家預算與資源分配的工具,那麼我們就已失去了大學真正的意義。

制度的扭曲也暴露出臺灣教育資源分配的深層不正義,公立大學學生享有更多補助與資源,私立大學學生卻需支付更高學費,接受較差設備,這讓來自弱勢家庭、無法擠進明星學校的年輕人再次被社會結構篩落。政府口口聲聲講平等,卻在高等教育上製造階級壁壘。

制度改革若未能真正尊重現場經驗與專業聲音,只會引發更多衝突與不信任。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KPI、評分表,而是重新定義什麼是「好教師」、什麼是「好教育」。高等教育的本質不該是「誰更會填報表格」,而是「誰能啓發靈魂、探索未知」。

借鏡中小學已推行多年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也許是高教重構評鑑制度的起點。不再將評鑑當成裁罰工具,而是建構多元觀察、對話與成長的支持平臺,讓教師能在專業社羣中反思與進化,而非在分數裡自我折磨。

當大學教師一邊被要求研究頂尖,一邊又得負責招生、募款、行銷與行政,當一切都被「績效」量化,高等教育就已步入「庸俗化」的泥沼。在這樣的體制裡,誰還願意成爲一位理想主義的教育者?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高教之本,在於學術自由與育才精神。高教之道,應由制度保障而非績效管控。重塑制度,不是爲了迎合管理便利,而是要讓教育迴歸教育本身。在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大學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是培養判斷力、批判思維與社會責任的基地。

唯有從根本改變評鑑與教育治理的思維,才能讓高等教育真正走出迷霧。我們不該讓大學變成績效的工廠,而應守護它成爲思想的燈塔。因爲教育若失其魂,國家也終將失其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