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量子思維改革環境教育
(圖/本報系資料照)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也是《環境教育法》公佈15週年。有了專法以後,臺灣環境意識與素養有更好嗎?
曾有學者比較環教法公佈當年(2010),以及10年後(2020)中研院所進行「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之「環境」問卷,認爲一般民衆的多項環境意識並未顯著改變,甚至倒退。例如,認爲對環境問題非常關心者,從33.9%下降到29.3%;認爲哪一個方法是促使臺灣民衆保護環境的最好方法?選擇「環境教育」者(對民衆提供更多關於保護環境之好處的資訊與教育),從55.5%驟減到43.3%。
相較於政府得意自滿的迴應,學者看法則顯得保留。在當前環境問題日益複雜,氣候變遷與生態崩壞已是進行式的情況下,環境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又要如何重新理解,甚至進行變革?
我們認爲,具有許多反直覺特性,完全不同於日常經驗(古典物理)的「量子力學」,可以提供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作爲一種思考環境教育的新方式。
過去,臺灣環境教育多承襲自然科學導向與啓蒙理性的知識觀,重點放在正確知識的傳遞與環境倫理的灌輸,目標是形成「良好行爲」。這套模式或許在過去有其需要,但在今日不確定性高漲、生態與社會系統深度交織情境下,已經開始顯得力有未逮。
面對挑戰,必須從思維本身重新出發。量子理論打破了線性因果與主客二元的思考,強調的是關係優先於實體、觀察即參與、資訊即事物,對環境要愈而言,具有重大啓發意義。
其一,量子思維提醒我們:知識不是鏡子,而是交織。知識與物質是在觀測中共同生成的。環境教育若仍以學生爲接受者,難以促成真實的轉化。相反地,應視學習爲一種參與式實踐:在繪畫、書寫、調查等行動中,學生與環境共同建構理解與情感,形成具有關係深度的學習經驗。
其二,量子觀點主張資訊即事物,意即每一份知識的產生與傳遞,都是能量與物質的重組。每一次討論、每一段紀錄、每一項觀察,不僅是學習歷程,更是參與世界變化的行動。
其三,量子思維代表:世界不穩定、不封閉,而是不斷流動、生成於關係之中。課室不是灌輸場所,而是生成場域;教學不是命令流程,而是關係交織。環境教育若能擁抱這樣的視角,將更能貼近原住民傳統知識中「山林有靈、萬物互系」的觀點,培養出與環境深層共鳴的未來公民。
15週年是檢視也是轉機。當我們採取量子思維推行環境教育,是邀請大家學會一種新的存在方式:與不確定共處,容納多元視角並與未知共存。
如果能夠掌握這3個關鍵信念,這將是環境教育的深層轉化,也是一種新的環境教育的契機。環境教育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工具,而是對世界的迴應與責任。(作者謝英士爲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爲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