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朱巍:守土有責,拒絕“僞勞動者”收割流量|聚焦短視頻亂象治理
當虛假擺拍的“悲慘故事”在算法助推下收割流量,一場圍繞職業人設的信任危機正在蔓延。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興職業爲何成爲虛假擺拍的“重災區”?平臺應如何作爲?相關法律法規應如何完善?
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北京電子商務法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朱巍。
記者:爲何外賣騎手等新興職業成爲虛假擺拍的“重災區”?
朱巍:外賣騎手等靈活就業崗位因職業門檻低、模仿成本小,且與民衆日常生活高度關聯,成爲短視頻創作的易用素材。而公衆對外賣騎手等羣體的認知相對單一,恰爲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空間——通過虛構劇本製造戲劇化衝突、引發情感共鳴,將“外賣員”標籤異化爲可批量複製的流量符號。
這一現象背後,短視頻平臺的流量邏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算法在精準匹配用戶興趣的同時,內容生產者亦在主動解構算法機制:一方面迎合“情緒價值”“故事衝突”等平臺偏好,另一方面通過強化身份僞裝、製造對立場景等方式提升內容吸引力。這樣一來,這類擺拍內容越來越多。
記者:假冒新就業形態人員的虛假擺拍視頻呈現哪些共性特徵?爲何能快速吸引流量?
朱巍:內容上,通常以悲情敘事爲主,講述或製作感人或悲慘的故事來吸引公衆關注。有的甚至利用老人、兒童、貧困家庭等弱勢羣體的形象,渲染或誇大他們的困境,引發公衆的同情。場景設計上,使用外賣騎手服飾、電動車餐箱等真實元素增加內容可信度。通過網購相關制服,僞造“ 真實勞動者”形象。核心的情緒點是通過文字、鏡頭和評論強調悲情,激發同情心、憤怒或不滿情緒,觸動觀衆情感、激發觀衆參與討論的熱情,在算法推薦機制下,進一步推動了內容的傳播,使得這類擺拍視頻在短時間快速獲得流量。
記者:部分虛假擺拍賬號因違規被封號,但擺拍者仍然可以通過頻繁更換身份標籤規避監管,平臺如何建立長效治理機制?
朱巍:平臺應該盡到審覈義務,保證推送內容的真實性。社交媒體平臺在享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在對網絡謠言的識別、審覈、分發等內容生態的管理,應有更嚴格、切實的舉措落地。比如,內容平臺可以從止謠、闢謠、治謠等維度,系統化建設網絡謠言防治體系,做好網絡謠言治理的“守門人”。一方面,加強對內容編輯、信息發佈、跟帖評論等環節的審覈管理,有效屏蔽過濾劣質流量,從源頭斷絕違規、違法內容的擴散。另一方面,限制虛假拼湊、造謠傳謠類劣質信息推送等,讓算法真正服務於主流價值導向。
記者:虛假職業人設氾濫對公衆認知和社會信任體系造成了哪些具體危害?
朱巍:一些虛假職業人設,掩蓋了職業的真實生態,讓公衆對騎手等職業的認知停留在“虛假視頻”帶來的刻板印象裡。賣慘的一種常見套路就是騎手遭受顧客種種的刁難,事實上,多數顧客對外賣騎手的態度並非如此,理解、體諒、共情纔是主流情緒。將個別人的非理性態度無限擴大、渲染,就是無視現實、渲染對立情緒,撕裂社會共識。不僅擾亂傳播秩序,也會削弱社會的信任根基。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作者:何慧敏 李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