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從“韋神”開號到高考288分帶貨:治理流量亂象呼喚平臺責任

2025年6月,兩起跟教育相關的社交媒體風波引發廣泛關注。

月初,有“韋神”之稱的北大教師韋東奕開通抖音賬號,3天吸粉2000多萬。但外界紛紛猜測“韋神”系被個別人以商業爲目的操縱利用,而多個假冒仿冒賬號也趁機大肆“撈金”。

月末,河南某女生高考288分引全家歡呼、母親誇讚的視頻,在獲得權威央媒轉發點贊後引爆網絡,母女倆旋即開啓直播帶貨。但隨着更多細節曝出,外界質疑,整個事件其實是一場刻意策劃的擺拍引流。

兩起事件共同證明了當下流量經濟的無所不在,無孔不入。

流量經濟並非壞事,爲何這兩起事件最終陷入非議旋渦?在筆者看來,這不是因爲公衆對流量變現存有偏見,而是對來路不明甚至不正的流量表達反感。

說白了,很多人認爲,事件背後或許存在策劃、炒作甚至造假、欺騙嫌疑,“吃”這種流量的吃相有些難看。

當然,目前這一質疑並沒有得到當事人承認。不過,後續的一些相關信息耐人尋味。

對於“韋神”開號一事,先是北大數學院公開發聲,“希望和網友共同保護好學者專心治學的寧靜環境”;之後,北京市網信辦以雷霆之勢整肅網絡,處理一大批惡意蹭熱“韋神”的違規賬號、直播間等。

至於歡呼高考288分的視頻,權威央媒在轉發數天後,又悄然下架。

可見,對於什麼是好的網絡秩序和好的流量經濟,大多數人心裡都有數。

人們對流量亂象反感久矣。但要遏制這種種亂象,顯然不能僅靠人的自覺,而必須以規則、制度,包括法律法規來加以規制。

在這方面,國家已出臺較爲完善的法律法規,監管的規則和態度也一貫明確。

比如,近年來,有關部門先後發佈《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等,中央網信辦持續部署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網上各類亂象問題。

其中,2024年開展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整治重點包括自導自演式造假、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違背公序良俗製造人設等。

2025年“清朗”行動重點任務包括:整治“自媒體”發佈不實信息,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打擊虛假擺拍、虛假人設、虛假營銷、炒作爭議性話題等問題。

面對流量亂象屢禁不絕的情況,除了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加強監管執法,最急需的是網絡平臺擔負起主體責任,把好流量經濟的第一道關。

作爲流量的出入口和流量經濟的直接獲益者,維護網絡清朗和流量健康,平臺責無旁貸。

從“韋神”開號和高考288分帶貨兩起熱點事件來看,網絡平臺在落實監管要求方面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審覈機制滯後,對熱點當事人的身份驗證不及時;二是侵權處理遲緩,往往等到損害發生後才幹預;三是內容合規性把控存在偏差,在算法邏輯下偏愛獵奇或爭議性內容。

據公開報道,在韋東奕開號並完成官方認證後,網上冒出大量類似“韋東奕嚴選”等假冒仿冒賬號,僅被北京市網信辦清理的就超過5000個。其中多個“李鬼”賬號持續帶貨數天,銷售總金額巨大。在288分考生家庭爆火後,也冒出多個類似“288分考生本人”的假冒仿冒賬號,並伴生其他違規行爲。

而圍繞熱點事件和人物,網上不乏真假難辨的爭議性內容,更是已經司空見慣。

鑑於平臺是流量經濟的直接獲益方,持以這種管理寬容度,其出發點難免引人懷疑。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平臺企業已經在承擔主體責任方面作出努力。例如,上月底,抖音發佈《抖音社區熱點信息和賬號治理規則(試行)》,以進一步營造積極健康的社區環境。

對於事實不清和存在廣泛爭議的熱點事件信息,抖音將在內容上增加提醒標籤。在流量激增期,平臺將對存在不當行爲或爭議的事件當事人啓動適度降熱和“冷靜”機制;同時,限制爭議熱點當事人“趁熱”變現,在事件週期內暫停其直播打賞、電商帶貨等商業變現功能。

此外,抖音還將聯合媒體與權威機構,加大對涉及熱點內容的事實覈查力度;鼓勵扶持熱點事件中權威媒體優質、深度、完整的報道,促進多元聲音、深度內容的分發。

這些規則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果能得到嚴格執行,相信可以收到積極效果。

流量經濟是流量創造者、運營者、平臺企業和用戶共贏的生態,平臺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關鍵。負責任的平臺,既要做健康流量的守護者,也要摒棄“流量至上”思維,自覺抵制流量異化。

唯有如此,流量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反之,誰都沒好處。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