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送平臺補貼戰引亂象 企業社會責任盡失

中國外送平臺的補貼戰,造成市場亂象與環境負擔。(圖片來源/Pexels)

2025年夏季,中國外送行業爆發激烈的補貼大戰,「美團」、「京東」、「餓了麼」等中國外送3巨頭相繼捲入,形成一場瘋狂的過度競爭。7月2日,「淘寶閃購」宣佈啓動500億元補貼,「美團」隨即以大額紅包券反擊,像是「0元奶茶」、「滿18減18」等大量優惠活動引發消費者瘋狂下單,讓這場商戰全面爆發。

在優惠浪潮下,各種亂象接踵而至,像是連鎖奶茶店訂單暴增,導致中午下單卻要等到晚上才能取餐;店內出餐系統崩潰,吧檯與地面堆滿訂單,店員也無暇顧及外賣單號,外送員只能在混亂中「隨機取餐」。許多外送員和顧客說「我也不知道里面是什麼,拿到什麼就喝什麼吧」,甚至有人下單一杯卻收到3杯,或訂購 A 品牌拿到 B 品牌。消費者爲了免費或低價飲品,也並不計較訂單是否正確。

補貼戰的背後,卻是商業責任的缺失。鉅額補貼帶來的低價競爭,造成商家利潤下降。商家表示,外送利潤本就低於內用,在平臺大規模補貼下,許多原本選擇內用的顧客轉向外送,甚至有顧客站在店裡用外送平臺點餐。扣除平臺佣金與推廣費後,不少商家陷入虧損,更破壞了原有的餐飲價格市場。雪上加霜的是,平臺多數補貼活動並未事先通知,商家若不參與,將失去流量與曝光,被迫加入不對等的競爭。

此外,在補貼浪潮下,第一線人員必須承受巨大壓力。商家店員面臨平均30秒內必須完成一單的高強度出餐要求,造成巨大負擔,卻未見收入增加,還需加班收拾因暴單造成的混亂。有店員在僅一人上班的情況下,面對暴增訂單而崩潰大哭,最後由好心的外送員協助打包。對外送員而言,大量訂單並未帶來更多收益,單單利潤被稀釋,他們只能依靠速度和搶單維持收入,導致交通混亂與安全風險倍增。這場補貼戰不僅擠壓商家的利潤,也將勞動者推向高壓與高風險的境地。

對顧客而言,暴單造成出餐時間短,許多商家出現出餐制度混亂,甚至以預製菜取代現做,增加食安隱憂;同時,外送平臺面對市場需求提升,加速引進新商家,混亂機制下,卻也降低了准入門檻,衍生「幽靈外賣」等問題。同時,海量訂單產生了巨大的包裝垃圾,中小餐飲與攤販難以負擔環保材料成本,進一步加劇餐食浪費與環境壓力。

這場外賣補貼大戰中,企業的 ESG 責任盡失,惡性價格競爭不僅破壞供應鏈共生的發展理念,也衝擊整體行業秩序。7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多地市場監管部門相繼約談知名外賣平臺企業,要求平臺理性競爭、嚴守法律規範,推動行業迴歸健康發展,這場補貼混戰才暫告段落。

其實,中國外送平臺的惡性補貼戰並非首次上演,一次又一次的價格競爭,企業社會責任與治理形同虛設。面對此類亂象,政府監管部門需採取更有力、更持續的手段,遏止行業過度競爭,應督促平臺迴歸理性,並重建外送產業的健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