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AI合成明星帶貨亂象頻現 平臺企業不可坐視不理
每經評論員 陳婷
近期,多個賬號在社交平臺上僞造跳水運動員全紅嬋及其家人聲音合成AI(人工智能)視頻爲商品帶貨,不少消費者直呼上當。
無獨有偶。今年2月,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只需花1280元,直播、視頻通話能實時換成娛樂圈明星劉亦菲、楊冪的臉。
隨着AI技術的快速發展,AI深度僞造技術在過去幾年經歷了顯著的迭代升級,幾近以假亂真。在此背景下,違法違規運用AI進行牟利的事件屢見不鮮。
人民日報近日發文稱,人們樂見AI技術助力網絡消費,但絕不允許AI騙術“張牙舞爪”,侵蝕網絡消費的信任與成色。
筆者認爲,AI騙術帶來的亂象和影響不容忽視,相關平臺企業不可坐視不理,必須主動亮劍,將風險防控和倫理審查前置化。
事實上,面對AI技術潛藏的風險與挑戰,作爲AI產品的研發者和推廣者,相關企業有機會將此類亂象儘可能扼殺在萌芽階段。
具體而言,筆者認爲,第一,技術企業可在技術研發環節就嵌入合規紅線。例如,對AI生成內容設置明確的標識機制,讓公衆能夠明確辨別真實信息與AI合成內容,從源頭上避免虛假信息混淆視聽。
第二,在商業合作中,應建立嚴格的名人授權覈查流程。對涉及名人形象、聲音等的AI應用,應當獲得完整、合法的授權,杜絕未經許可的AI合成營銷行爲,從流程上堵住漏洞。
第三,短視頻平臺在遏制AI虛假營銷等亂象中應扮演關鍵角色。比如,平臺可加強對創作者的行爲規範,明確要求創作者在發佈AI生成內容時進行顯著標識,註明內容的合成屬性,讓用戶能夠清晰區分真實信息與AI創作內容。
長期來看,短視頻平臺加大對AI內容溯源、真僞鑑別等技術的研發投入,有機會在技術層面築牢防線,這也是提升平臺自身安全和履行社會職責的現實需要。
第四,相關平臺企業可與同行、技術企業、監管部門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行業規範,合力規範AI應用行爲。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強化相關黑產打擊力度和對平臺企業、技術企業的監督力度。
總之,對於AI技術應用普及帶來的負面效應,企業的主動擔當與應對至關重要。否則,一旦市面上出現大量AI違規內容,不但治理難度大幅提升,對社會公衆造成的危害也將持續蔓延。當下,公衆對AI違規內容的容忍度已經越來越低,對相關企業而言,誰先完成前置治理,誰就有望率先把合規成本轉化爲護城河。
當然,企業的主動作爲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撐。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應用的法律邊界和責任認定標準,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爲的懲處力度,形成有力震懾。社會公衆也應加強防範,提升自身對AI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