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爲平臺收費立規矩 推動平臺與經營者共同繁榮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爲合規指南(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圍繞平臺收費遵循原則、降低經營者負擔、規範收費行爲等關鍵方面作出規定。長期以來,“平臺主導收費規則制定、經營者被動接受”是普遍現象。在這一背景下,《指南》的核心價值在於明確收費與服務的匹配關係,以保障平臺和經營者間的公平交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平臺不得濫用規則制定權設置不合理收費項目。當前,平臺收費名目繁多,涵蓋佣金、抽成、註冊費等,但多數經營者對各項收費對應的服務內容並不明晰,即便質疑收費合理性,也面臨高昂的申訴舉證成本。對此,《指南》明確要求統一收費項目的名稱與描述,確保收費規則清晰易懂、標準計算簡便,並對保證金收取進行嚴格限制,規定非必要不得收取,嚴禁挪用佔用,且不得設置不合理退還條件。這一系列舉措將推動不同平臺收費規則走向統一,促進平臺間有序競爭。
第二,收費規則制定需充分吸納經營者訴求。平臺基於生態構建與競爭考量,有制定規則的必要性,但規則的細微變動都可能對經營者產生重大影響。《指南》爲改變這一局面提供了可能,其明確規定,平臺修改收費相關協議或規則時,需在首頁顯著位置公開徵求意見,公示修改內容與理由,公示期不少於7日。此舉能夠匯聚分散經營者的力量,通過更均衡的利益博弈,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
第三,平臺應杜絕利用信息不對稱實施歧視性收費。平臺與經營者之間天然存在信息差,經營者僅掌握自身數據,而平臺則掌控用戶及經營者競爭對手的全量數據,這使得平臺能夠藉此實施差異化定價,以獲取更高收益,這也是平臺收費飽受詬病的根源。《指南》對此明確禁止,要求平臺不得對同等交易條件的經營者實行價格歧視,確保同類商家在公平的收費環境下,只能通過提升商品品質與服務水平獲取更多訂單。
第四,平臺不得憑藉流量分配權強制經營者交易。平臺常將流量與商家參與打折、滿減活動,或購買無實際價值的服務掛鉤,雖未直接對流量收費,實則構成變相強制交易。《指南》針對這一問題強調,平臺開展宣傳推廣等活動應遵循平等自願原則,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經營者參與並收費,未經協商一致不得臨時加收促銷費用。
公平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唯有保障平臺與經營者之間的公平交易,市場纔能有序運行。《指南》爲平臺收費劃定規範,也爲平臺的良性發展指明瞭方向。穩定的收費環境有助於增強經營者信心,促使其以長遠眼光開展經營,隨着經營者的不斷成長壯大,平臺也將獲得更堅實的發展根基,最終實現雙方的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