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楚新:微真實包裝宏謬誤,警惕掉入“偏見陷阱”|聚焦短視頻亂象治理
一段時間以來,散佈虛假信息的短視頻頻現網絡,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造謠短視頻會造成哪些影響?如何治理?爲此,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黃楚新。
記者:虛假信息如何通過社會矛盾挑動社會分裂?
黃楚新:虛假信息擅長用“微真實”包裝“宏謬誤”,虛假信息的編造者通常會選取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個案,通過剪輯、拼接配以極端化敘述,讓觀衆逐漸將個案認知內化爲普遍規律。此外,由於算法推薦系統對衝突性內容的偏好,與分歧、矛盾相關的關鍵詞會獲得遠高於普通內容的曝光量,驅動“爭議—流量—更大爭議”的惡性循環。傳播學中的框架理論指出,負面框架通過聚焦特定羣體的“威脅”屬性,誘導受衆在短時間內產生情緒化分享行爲,進一步加劇謠言的病毒式擴散。情緒傳播機制則通過不安、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傳染效應,促使個體在同質羣體中不斷強化既有偏見,形成信息繭房,加劇羣體對立與社會分裂。
記者:造謠者背後大多有MCN機構的操縱,其如何從造謠中獲利?
黃楚新:MCN機構參與造謠、闢謠的行徑,多源於其奉行的“流量爲王”的底層邏輯,通過AI低成本生產內容,批量製造聳動標題並配以誇大其詞的表述,吸引瀏覽量,之後再依託平臺分成、廣告投放及流量變現機制獲利。而到此僅爲其“吸金”的第一階段。在第二階段,造謠機構會利用用戶對“真相”的好奇心,趁着熱度發佈闢謠或經“事實覈查”後的內容,獲得二次推送的機會以及持續的流量紅利,達成在“造謠—闢謠”的閉環中盈利的目的。而違法主體爲預防自身行徑暴露,會註冊多個自媒體賬號,統一交由MCN機構運營,並在暴露時,更換或包裝新賬號繼續輸出,以此來規避風險。此外,部分MCN機構還通過“引流”“控評”“有償刪帖”等配套服務,將觸手從內容生產端伸到輿情管理端,形成覆蓋謠言“前端”到“後端”的灰色產業鏈。
記者:目前的AI識別技術能否有效應對深度僞造內容?
黃楚新:當前,基於多層卷積神經網絡(CNN)和循環神經網絡(RNN)的AI識別技術,能一定程度上有效識別音頻與視頻中的僞造痕跡,如面部細節中微小的失真情況等。但是一旦遇到更高分辨率、更復雜的多模態僞造時,其檢測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出現漏判情況。而在檢測使用了濾鏡、美顏、色彩校正等後期操作的內容或者經過多次壓縮、截幀、網絡傳輸的低質量視頻時,則可能出現誤判真實內容的情況。而此恰恰證明了,投餵給AI的訓練數據難以囊括真實世界存在的所有內容,僞造手段的不斷進化也幫助其繞過現有的檢測模型,與檢測手段打起了“遊擊”。AI識別技術的發展任重道遠,未來還需通過對抗訓練等綜合手段,不斷提高技術的精準度與魯棒性。
記者:是否可以採用“區塊鏈溯源”等方式懲治造謠者?
黃楚新:區塊鏈溯源系統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首先要打破供應鏈上下游各方的數據孤島,但這一步就存在極大困難,機構與平臺多采用私有系統保存原始數據,難以獲取完整信息鏈條。而區塊鏈的數據可追溯與不可篡改特性,和用戶隱私保護之間存在天然衝突,公開鏈上交易和操作記錄,將暴露個人或企業的敏感信息,對他人隱私權造成威脅。同時,鏈上數據的真實性、上鍊成本與技術複雜性也是對實際應用造成制約的重要因素。其次,不同平臺的數據格式、加密算法不統一,導致跨鏈溯源難以實現,進一步加劇了應用推廣的難度。總體而言,在技術、治理以及經濟多重因素交織下,區塊鏈溯源在實戰中面臨系統性挑戰。未來,需要在標準化、跨鏈協同、合規設計和技術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作者:何慧敏 王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