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自診”心理疾病,小心誤判又“掉坑”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秦亦姝

“刷了幾則短視頻以後越來越覺得自己有焦慮症了。”26歲的北京上班族小江告訴記者,自己近期偶然刷到一條名爲“焦慮症的八大表現”的短視頻,視頻中列舉了“心跳加速”“入睡困難”等8種症狀,並稱“中5種以上需警惕焦慮症”。

“8種跡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鬱”“中10種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一段時間,短視頻平臺涌現大量心理疾病“自診”內容,涉及ADHD、焦慮症、抑鬱症等多種心理問題,這類視頻以“自測”形式吸引用戶參與,宣稱能幫助用戶判斷心理狀態。

這類視頻是“真科普”還是“新生意”?專家指出,此類視頻的火熱體現出大衆對心理學領域的關注,但部分不專業的“自診”視頻可能暗含過度診斷、誘導消費的風險。對此,專家建議,心理疾病需專業醫學診斷,切勿輕信網絡“自診”。

刷短視頻“確診”焦慮症?

“我當時工作壓力比較大,有點好奇才點進去的。”小江說,自己一開始覺得視頻說得有點誇張,但是看多了就開始自我懷疑。後來甚至有段時間不敢接新項目,因爲視頻說“焦慮症患者應避免高壓環境”。

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以“焦慮症”爲關鍵詞搜索,在某條名爲“焦慮症的幾個階段”的高瀏覽量視頻下,不少網友留言“除了幻聽幻視,其他全中”“刷視頻發現自己‘確診’焦慮症”……

“焦慮是現代社會中比較普遍的現象,大家工作忙、壓力大,難免會有焦慮情緒。但焦慮症的診斷相對複雜,需通過多維度評估才能做出。”華北電力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史海松告訴記者,這類短視頻忽略了診斷的複雜性,僅通過片段化信息引導觀衆“對號入座”,容易造成誤判。

近年來,心理諮詢與診斷市場體量巨大並在不斷擴張。有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心理諮詢企業註冊量同比增長27.83%,而互聯網心理諮詢平臺又佔據了其中較大份額。

“與線下心理諮詢的高時間金錢成本相比,在短視頻平臺進行‘自診’,用戶覺得更方便、更溫和,個人的心理壓力也會更小一些。”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唐信峰認爲,“但線上的心理諮詢或‘自診’往往魚龍混雜,專家的資質參差不齊,其專業程度遠不如線下諮詢。”

498元網課即可“治癒”?

記者以諮詢者的身份聯繫了發佈過擁有上萬條評論的“焦慮症自測”視頻博主。對方以“心理導師”自居,詢問了年齡、性格、睡眠質量等基本情況後,診斷記者爲“預期焦慮反應”,並提出學習他的“生理+心理雙協同課程”能夠幫助康復。

該博主提供的課程列表顯示,課程共包括“恢復底層原理”“生理層面調節”“心理層面調節”“情緒管理辦法”和“交感放鬆訓練”5大板塊,售價爲498元,學完後可“自主調節情緒”。

“通過患者的描述得出‘預期焦慮反應’這樣的判斷,只是最基礎的操作,看不出諮詢師的專業程度。”唐信峰認爲,這些課程從目錄上看更像是一種知識科普,不具備改善個體焦慮的針對性。

“我們提了一個心理健康促進的‘深度模型’,認爲單純學習課程知識能夠增加對具體問題的‘心理健康素養’,但不輔以專業的訓練指導和個性化的諮詢,不一定能帶來症狀的改善。”唐信峰說。

對此,記者諮詢的有關法律人士認爲:“課程宣傳中‘學完後可自主調節情緒’的表述,屬於對心理干預效果作保證性承諾。即使主張課程屬於知識產品,其‘康復’表述仍可能被認定爲按時治療效果,可能構成廣告法規定的‘虛假廣告’情形。”

完善資格認證體系

“心理自診短視頻受到歡迎,表明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這是社會發展、人們認識提升的表現。”史海松認爲。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提到,要促進心理健康,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加強抑鬱症、焦慮障礙、睡眠障礙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爲問題干預。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史海松認爲:“當前存在心理健康需求增長與線下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專業的醫療機構也應當滿足社會的需求,積極擴大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精神疾病診療的專業資源供給。”

“目前,我國心理諮詢行業缺少權威的資格認證體系,也沒有建立清晰的准入制度,導致從業者專業資質高低不一、行業生態無序化。”唐信峰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會主委張金英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心理諮詢師執業資格認證體系,明確准入類職業資格,要求從業者具備心理學或醫學本科以上學歷,並完成臨牀實踐、督導訓練等規範化培訓。

此外,唐信峰認爲,短視頻平臺心理學內容良莠不齊,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專業的宣傳科普不到位。他建議:“精神科醫生、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應當加大科普力度,主動佔領‘陣地’。對個人而言,在看到此類視頻時,也可以有意識地去核實發布者的學歷和資質。”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