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坦言 有再次形成堰塞湖風險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釀嚴重災情,3日上午空拍堰塞湖區,初判無異常變化。(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3日稱,若地震、豪雨造成土石堆積,確實有再次形成堰塞湖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潰堤致災,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3日坦言,若再有地震、豪雨造成土石堆積,確實有再次形成堰塞湖的風險,專業團隊考慮施作溢洪道,儘量減少洪水對下游的衝擊,但因機具尚難運至現場施工,目前只能先加固下游堤防,提高保護標準。此外,輕臺「麥德姆」雖不會直撲臺灣,但下週國慶假期可能面臨「哈隆」颱風,對花蓮災區的影響備受關注。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3日與國民黨立院黨團舉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記者會,指出目前馬太鞍堰塞湖僅剩5、600萬噸水,短期內無立即危險,但此次真正衝下來的泥沙大概僅7000萬噸,上游仍有約2.5億噸土石,若再遭豪雨或規模5以上強震,恐再度大規模崩塌,形成新堰塞湖並引發重複災害。
須完善預警、演練 降低災害
他也強調,災後河道已擡升3至5公尺,抗洪能力大幅下降,未來必須透過完善預警、定期演練、中央與地方合作,以及下游水利強化來降低風險。
針對李鴻源示警,李孟諺昨表示,堰塞湖兩側的確還有一些崩塌土石方堆積,確實有再次形成堰塞湖的風險。專業團隊研擬施作溢洪道或排水設施,若再度發生崩塌,能減少大量水及泥沙,另外,也正在勘查評估施作便道,纔有辦法將機具運送上去施作,但眼前先要加強下游堤防加固,保護居民安全。
水利署長林元鵬指出,臨時堤防包含前方混凝土塊、中間太空包及後方土堤共3道防線,第一階段的土堤有3公尺高,今日可以完成,日雨量250到300毫米都不會溢堤;後續在土堤表面運用鋼網及噴凝土加強防水效果,預計11日完成;第二階段將再加高土堤2公尺,以達一定保護標準。
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昨表示,颱風將形成,馬太鞍溪堤防鞏固工作今日上午完成基本保護,確保在正常水量之下,「水流不會再進入光復鄉」;經濟部長龔明鑫昨天到災區視察時,也指示加強土堤防水性。
恐有2颱風接近 國慶水氣增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表示,無人機昨日航拍顯示,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高程1020.4公尺,湖區面積12.6公頃,蓄水量590萬噸,潰決後至今水位高程已下降118.6公尺,蓄水量約爲原來量體的6.4%。
林保署指出,天然壩體及水流無異狀,湖水從溢流口穩定流出,但考量溢流水道兩側持續下刷切割的坡面呈現不穩定、仍有水量持續匯入湖區以及下游土砂狀況尚未穩定,目前仍維持紅色警戒。
由於目前臺灣附近還有輕臺「麥德姆」及可能形成颱風的熱帶性低氣壓,花蓮災民擔心屋漏偏逢連夜雨,氣象署預報員曾昭誠昨表示,「麥德姆」將朝海南島前進,離臺灣有一段距離,預估至4日對臺東及恆春半島造成影響,需留意陣雨;而可能增強爲第22號颱風「哈隆」的熱帶性低氣壓,目前各國分析分歧,行進路徑下週纔會較明朗,國慶連假期間水氣可能增多,但花蓮地區雨量目前尚無法預測。
淤泥採樣快篩 無污染疑慮
針對外界關心堰塞湖溪水夾雜淤泥,是否含重金屬?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昨表示,透過「土壤及地下水整治基金管理會」初步快篩及採樣,快篩結果符合原土壤背景值,沒有污染疑慮。
此外,日前媒體人朱凱翔在網路節目播放光復鄉長的錄音,提到「鄉長8月11日就擔心潰堤,籲請政府加強戒備」,外界質疑中央忽視堰塞湖風險;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昨日赴立院備詢前受訪強調,目前不要用片段的訊息揣測任何事情,一定會有相關的調查,現在最重要的是以救災爲主。
不過,媒體追問「農業部的做法是否只能放着堰塞湖變大」、「是否要爲潰堤道歉」,陳駿季則未回覆,逕直步入立法院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