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藥業危與機:去年淨利斷崖式下滑 老字號藥企如何轉型突圍?

(原標題:衆生藥業危與機:去年淨利斷崖式下滑,老字號藥企如何轉型突圍?|上市莞企年報觀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程浩 東莞報道

日前,衆生藥業發佈了2024年年報。年報顯示,2024年,衆生藥業實現營業收入24.67億元,同比下滑5.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2.99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報告期內,公司受核心產品複方血栓通系列製劑集採降價影響,業績短期承壓。這家擁有45年曆史的藥企,正經歷着自2010年上市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年報顯示,衆生藥業2024年全年虧損2.9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盈利2.63億元大幅下滑213.63%。其中,2024年衆生藥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高達5.47億元,佔利潤總額的162.76%,是導致虧損的首要因素。

2024年,醫藥行業在政策驅動中迎來深度轉型,創新升級、自主可控等正成爲行業增長的新動能。從集採衝擊下的韌性生長,到創新藥的商業化突破,再到數字化生產的全面升級,勾勒出衆生藥業這家傳統藥企在行業變革中的掙扎與突圍。

作爲A股市場較早上市的醫藥企業之一,在中國醫藥行業的變革浪潮中,衆生藥業正在通過中成藥、化學藥和創新藥三大業務的協同進化,重新定義自身的行業地位,逐步從傳統中藥企業向創新型製藥公司邁進。

兩端受壓下的盈利困局

年報顯示,衆生藥業2024年營業收入24.67億元,同比下降5.48%,延續了2022年以來的下滑趨勢,其中2022—2024年的收入分別爲26.76億、26.11億、24.67億。其中,中成藥實現營業收入13.18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53.93%;化學藥實現營業收入8.99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36.81%;原料藥及中間體實現銷售收入3049.33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1.25%;中藥材及中藥飲片實現銷售1.95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8.01%。

細分業務板塊顯示,中成藥業務作爲公司傳統支柱,實現收入13.18億元,同比下降5.25%,佔總營收比重從2020年的61.4%降至2024年的53.4%。這種下滑主要源於核心產品複方血栓通系列進入全國中成藥集採後的價格折讓。

年報披露,複方血栓通膠囊和軟膠囊在2023年集採中選後,執行價格平均下降52%,儘管銷量增長約18%,但未能完全抵消價格下跌影響,導致該系列產品收入減少約1.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另一獨家品種腦栓通膠囊通過拓展卒中二級預防市場,實現了12%的收入增長,展現了一定的市場韌性。而衆生丸、清熱祛溼顆粒作爲嶺南名藥的代表產品,在兩廣市場居於領導地位,逐步實現全國佈局。

報告期內,在化學仿製藥領域,衆生藥業的選擇是“做減法”和“做深護城河”。在化學仿製藥成果上,2024年,公司瑞巴派特片、普拉洛芬滴眼液等6個品種順利獲批,羧甲司坦口服溶液憑藉無糖劑型差異化佔據市場份額。當抗生素業務利潤縮水時,衆生藥業悄然將資源轉向專科化產品眼科化學藥。如鹽酸氮䓬斯汀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是具備獨特優勢的眼科抗過敏、抗炎藥物,形成了公司在眼科領域的競爭壁壘。

原料藥及中間體業務下滑最爲劇烈,收入僅3049萬元,同比下降26.98%,主要因控股子公司先強藥業調整業務結構,減少低毛利中間體外銷所致。

公司創新藥研發主要聚焦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疾病領域,截至目前,抗新冠藥物來瑞特韋片的創新藥項目獲批上市,流感藥物昂拉地韋片的新藥上市申請獲得受理,多個創新藥項目處於臨牀試驗階段。隨着後疫情時代流感防控意識提升,中國抗流感病毒藥物市場規模有望繼續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長。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昂拉地韋能在療效或安全性上建立差異化優勢,成爲5-10億級品種並非不可能。

然而,在這場轉型突圍戰中,衆生藥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業績陣痛。衆生藥業2024年盈利能力呈現斷崖式下跌,淨利潤從2023年的2.63億元驟降至-2.99億元,創下上市以來最大虧損。

從毛利率來看,衆生藥業2024年整體毛利率爲58.06%,較2023年下降2.9個百分點,較2020年的65.8%呈現持續下滑態勢。分板塊看,中成藥毛利率70.05%(下降0.71個百分點),化學藥毛利率48.55%(下降4.1個百分點),原料藥毛利率25.26%(下降9.72個百分點)。這種全線下跌反映出其在成本上升和價格下降雙重擠壓下的困境。

爲應對當前這種“雙重擠壓”局面,衆生藥業採取瞭如在肇慶逸舒製藥建設智能化中藥提取車間、優化供應鏈集中採購、調整產品結構向高毛利專科藥傾斜等多項措施,這些措施部分緩解了毛利下滑,但尚未完全抵消壓力。

當前,衆生藥業正處於從"中藥爲主"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期,正式開展一場“中成藥打下沉市場,仿製藥做精品化,創新藥玩差異化”的三線作戰,而這一過程可能還需要2-3年才能見到成效。

商譽減值風暴後的資產重構

商譽及無形資產是衆生藥業資產質量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年報顯示,2024年衆生藥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高達5.47億元,佔利潤總額的162.76%,是導致虧損的首要因素。這些減值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對先強藥業和逸舒製藥的商譽減值2.02億元(累計商譽賬面價值降至3.18億元);二是對ZSP1602等四個臨牀前創新藥項目的研發支出減值2.07億元;三是對新冠藥來瑞特韋片相關無形資產減值7917萬元。

先強藥業(主營原料藥)和逸舒製藥(化學制劑)是衆生藥業在2015-2018年期間耗資7.8億元收購的,旨在快速切入化學藥領域。但受行業環境劇變影響,兩家子公司2024年合計淨利潤僅2832萬元,投資回報率不足4%。

在商譽管理方面,2024年末公司商譽賬面價值3.18億元,佔淨資產比例8.1%,較2023年的5.3億元已大幅減值。衆生藥業通過併購先強藥業、逸舒製藥快速獲取化學藥產能和技術,雖然風險較高,但在行業變革期可能贏得時間窗口,關鍵在於能否實現併購後的有效整合。

然而,商譽減值反映了過去併購資產的整合未達預期。先強藥業因CDMO業務拓展不及預期,2024年淨利潤爲-758萬元;逸舒製藥受制劑價格下跌影響,淨利潤同比下降32%。這兩家子公司2020-2024年平均ROE僅爲4.8%,遠低於收購時的預期回報。剩餘商譽中,先強藥業1.8億元(對應2024年淨利潤-758萬元),逸舒製藥1.3億元(對應淨利潤3590萬元),若子公司盈利能力不能改善,未來仍存在進一步減值風險;研發項目減值則顯示公司開始收緊研發戰線,集中資源於RAY1225注射液、ZSP1273片等核心管線,這種"聚焦策略"雖造成短期財務衝擊,但有利於長期資源配置效率。

從整體來看,衆生藥業通過2024年的大額減值已部分釋放商譽和無形資產風險,資產負債表得到一定程度的"瘦身健體"。但應收賬款回收放緩和存貨結構失衡仍是短期隱患,可能影響現金流穩定性。

向研發端傾斜的戰略決心

研發投入強度是觀察衆生藥業轉型決心的關鍵指標。近五年數據顯示,公司研發費用率持續高於行業平均水平:2020-2024年分別爲8.3%、9.1%、10.2%、12.5%和10.7%,顯著高於同期中藥行業6-7%的平均水平,顯示資源配置向研發端傾斜的戰略決心。

年報顯示,2024年,衆生藥業研發投入總額2.63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達10.68%,雖較2023年的12.5%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行業高位。

然而,創新藥研發的"高投入、高風險"特性,也在衆生藥業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2024年,公司果斷暫停了ZSP1602、ZSP1241、ZSP0678、ZSP1603等4個臨牀前項目,一次性計提減值損失2.07億元。這種"斷臂求生"之舉雖造成短期財務痛苦,卻反映了管理層聚焦核心管線的決心。

當行業從“營銷驅動”轉向“研發驅動”,從“價格戰”邁向“價值戰”,衆生藥業這種高投入策略雖然壓制了短期利潤,但爲公司積累了包括159項國內外專利在內的創新資產,其中代謝性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爲重點佈局領域。

如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管理領域,衆生藥業研發產品RAY1225是一款創新結構多肽藥物,屬於兩週注射一次的超長效GLP-1類藥物。根據民生證券研究報告測算,2033年,降糖適應症將會給公司RAY1225產品帶來13.69億元的銷售額貢獻,減重適應症將會給公司RAY1225產品帶來7.00億元的銷售額貢獻。

研發人才是創新能力的另一關鍵指標。2024年末公司研發人員427人,較2023年減少13.9%,但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碩士以上學歷佔比從21.2%提升至22.7%,30-40歲中堅力量佔比從35.9%增至45.7%。這種"減量提質"的人員調整,反映了研發管理從規模擴張向效率提升的轉變。

生產能力的升級也在同步推進。在肇慶高新區,衆生藥業投資3億元建設的智能化中藥提取車間已於2024年投產。通過引入PMS生產管理系統和DCS自動控制系統,該車間實現了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數字化控制,生產成本預計可降低15-20%。

目前,衆生藥業的創新藥研發聚焦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治療領域,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化學仿製藥項目數量和質量在國內生產企業名列前茅,已建立起系統化創新的基本框架,在靶點選擇、臨牀設計和專利佈局上展現出專業水準,但創新藥商業化能力尚待驗證。未來2-3年是關鍵窗口期,若昂拉地韋片、RAY1225等系列產品能如期推進並實現預期療效,公司有望完成從"傳統中藥企業"向"特色創新藥企"的蛻變;反之,若核心項目受阻或商業化不利,高額研發投入可能持續拖累業績。

衆生藥業2024年的陣痛與突圍,恰是中國醫藥產業轉型的縮影——在傳承與創新的十字路口,唯有“兩條腿走路”,才能穿越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