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出海”潮起:百億美元交易背後的全球化突圍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無論是被動地配合上下游供應鏈的要求,還是主動地進行前瞻性的市場佈局,中國企業“出海”已是大勢所趨。

2025年,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BD)交易延續2024年火熱態勢。根據公開信息梳理,2025年第一季度(截至3月17日),中國創新藥領域的授權合作事件超過50起。其中,國際授權合作“license-out”事件近20起,至少11起合作披露合作金額超1億美元,這些合作涉及總金額超過110億美元。

具體而言,從藥物類型來看,這些合作產品主要包括抗體偶聯藥物(ADC)、抗體(包括單抗、雙抗、三抗)以及肽類藥物等;從研發階段來看,達成授權合作的新藥大多處於早期階段,比如至少有6款產品處於臨牀前階段,5款產品處於1期或1/2期臨牀研究階段,兩款處於2期臨牀研究階段;從疾病領域來看,這些合作管線針對的適應症以癌症居多,超過一半,其他適應證還包括肥胖症等代謝性疾病、哮喘、IgA腎病、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等。

眼下,中國創新藥正通過借船出海、聯手出海、自主出海等模式走向國際化,創新生物醫藥的出海熱潮正在持續升溫。

談及創新藥出海的必要性,有本土創新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中國在臨牀開發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得益於龐大的患者羣體,中國的臨牀公司憑藉卓越的條件,能夠執行高質量的臨牀試驗。對於頭部創新藥企而言,中國不僅是其全球臨牀開發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更是其臨牀開發的核心基地,它們絕不會輕易放棄這一優勢。

“與其他許多中國藥企不同,我之前打了一個比方:我們在全球進行臨牀三期試驗可能需要花費200元,而將同樣的試驗完全在中國進行,成本可能也要100元。然而,我們投入的200元能夠讓我們獲得全球市場的認可,而僅投入100元所獲得的,僅僅是針對中國市場的臨牀試驗結果,這便是兩者之間的關鍵差異。”該高管指出,想要獲得較大的市場,創新藥企需要拓展中國及其以外的市場。

“出海”勢在必行

近兩年,生物藥憑藉其藥理活性高、特異性強、治療效果好等特點,在全球醫藥市場大放異彩。

根據《2025中國生物藥出海趨勢藍皮書》,2019年至2023年,我國生物藥市場規模以10.5%的年複合增長率從452億美元增長至665億美元,預計在2026年將突破千億美元的關口,增長至1,034億美元,並在2030年達到1,628億美元。從在全球市場中的佔比來看,中國生物藥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19年的15.8%增長至2023年的18.8%,這一比例將在2026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20.1%以及22.2%,

中國已躋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藥市場,滿足內需的同時也將逐步進入國際市場。Cytiva中國總裁李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中國正處在一個龐大的人口老齡化社會,每年新增約400萬腫瘤患者。這些因素將爲大健康領域提供持續不斷的需求支持。

“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市場的潛力保持堅定的信心。這種被稱爲長期驅動因素(secular driver)的市場需求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無論市場涌現多少創新藥物或仿製藥,我堅信整個行業終將聚焦於中國創新藥領域的突破。”李蕾認爲,目前,生物類似藥(Biosimilar)市場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

國內領先的生物製藥公司已經在這一領域創造了價值數十億人民幣,而這些企業有更強烈的意願去開發自己的產品管線,專注於創新藥物的研發。根據國際知名諮詢機構Citeline發佈的《2024醫藥研發趨勢年度回顧白皮書》,截至2024年1月,全球共有22825款藥物正在開發,其中中國藥企貢獻了顯著數量。例如,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復星醫藥、石藥集團等中國藥企的管線數量排名進入全球前25名,顯示了中國在全球創新藥物研發中的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在國際化的license-out模式中,中國的公司、產品和分子正越來越多地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

以漢曲優(HLX02,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爲例,目前,漢曲優@已獲得包括中國、英國、瑞士、澳大利亞、新加坡、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的上市批准,商業化權利通過授權協議擴展至全球約100個國家和地區,顯著擴大了其市場銷售範圍。銷售地域的拓展也有效地提升了漢曲優的全球銷售額,2023年漢曲優@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較上一年度實現了162.3%的增長,凸顯了漢曲優在滿足全球患者醫療需求方面的潛力及其出海策略的成功。

對於CDMO企業也同樣如此,CDMO企業在擴大全球業務的過程中,以全球化發展的視野獲取海外訂單,並通過海外設立研發和生產中心,從2023年報數據可見,國內頭部CDMO企業,例如藥明生物、金斯瑞、藥明合聯等50%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其中北美市場是海外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區。CDMO通過獲取海外訂單,並利用海外資源及對海外生物藥法規的深刻理解,助力國內生物醫藥企業揚帆出海。

“這些都是我們對醫藥行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理由。我們不僅要相信,還要看到中國的生物製藥公司已經具備了創造更優質分子、更佳molecule的能力。”李蕾指出,在看到市場機遇的同時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解決市場通路問題,即支付端問題。

“只要我們集中精力解決支付端問題,就能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現在大家都在談論‘提振消費’,而醫療消費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剛性需求。只要我們解決了支付端問題,市場就會激發出更多的消費潛力。”李蕾強調。

規避市場準入挑戰

出海意味着企業需要面臨全球市場競爭的洗禮,需要面臨針對產品臨牀價值、市場準入、國際化人才儲備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考驗。

進軍海外市場時,市場準入成爲創新藥企面臨的關鍵挑戰,需因地制宜,靈活調整市場戰略,以應對地區差異和複雜性。

根據《2025中國生物藥出海趨勢藍皮書》,在進軍海外時,本土藥企面臨的市場準入挑戰主要體現在臨牀試驗法規、藥品註冊程序以及醫保支付體系等方面。以歐盟爲例,各個細分市場的臨牀試驗法規、藥品註冊程序及醫保支付體系等醫療系統各具特色,正因如此,單一的市場戰略難以全面應對各國的市場差異。在制定進入國家順序的策略時,我們可以考慮選擇歐盟中的主要成員國,針對擬出海的產品,優先進入那些註冊法規較爲寬鬆、醫保進入速度較快,且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認可度的國家。隨後,我們可以利用在這些市場獲得的批准作爲跳板,逐步進軍市場準入要求更爲嚴格的國家。

另外,以日本爲例,日本的先驅審查制度旨在加速具有全球首創性、處於早期階段、療效顯著的藥物的審查流程,以便這些藥物能儘快在日本上市。該制度要求製藥公司必須將日本作爲全球第一個遞交新藥申報的國家。因而企業制訂擬出海市場戰略時,需要基於全球市場戰略,權衡在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申報順序。

面對市場準入的挑戰,中國生物藥企業若經驗不足或視角受限,不妨藉助外部合作方的力量。例如,衆多CDMO企業在出海服務方面,正是針對客戶在全球市場佈局策略上的難點,憑藉其強大的市場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爲中國生物藥企業挖掘更多發展機遇,併爲海外市場的佈局提供精準的戰略指導。

此外,在地緣政治風險層面,藥企出海之路需構建針對地緣政治危機的應對機制。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雲變幻,地緣政治衝突隨時可能引發貿易壁壘和制裁措施,這無疑將對中國生物藥企在目標市場的准入和運營構成挑戰。

上述藥企高管指出,面對這一問題,也可以選擇NewCo的合作模式來規避相關風險。通過這一模式,中國生物藥企將特定的資產(如藥物研發管線或技術平臺)作爲核心,吸引外部投資者(如海外基金、跨國藥企等),共同成立新的公司(NewCo),並推動這些資產的進一步開發和商業化。

NewCo主要涉及三方合作:首先是生物科技公司,特別是中國的Biotech企業,它們在產品開發上遇到了難題,單憑自身力量難以實現進一步發展。這時,一些投資者會介入,他們可能會選擇完全收購這些產品,或者將其納入NewCo的框架內。通常,這些操作會藉助CRO或CDMO的幫助,協助完成生產並推動全球開發,這是一種典型的NewCo模式。

自2024年7月康諾亞與Belenos組成Newco,NewCo模式首次在中國生物藥出海領域啓航。此外,截至2025年1月,嘉和生物、岸邁生物、維立志博、和鉑醫藥、科倫博泰、天諾健成和諾誠健華也開啓了Newco交易。

另一方面,不少創新藥企也在思考如何推動生物科技生態圈的發展,旨在推動中國藥品行業超越簡單的原料出口階段。

“我們也對NewCo的運作充滿興趣。在我們的NewCo模式中,一部分產品可能源自自身所在公司管線,而另一部分則來自其他中國生物科技公司,或者是爲了其他藥企的產品而設立。我們期望能夠吸引投資者注入資金。”上述高管指出,通過NewCo,本土藥企可以利用其在全球開發和生產方面的稀缺能力。投資者在參與NewCo的創立之際,不僅能夠獲取資本回報,還能夠掌握全球開發的技巧,從而真正踏上國際化發展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