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480億美元!創紀錄授權交易背後,中國如何重塑全球製藥版圖?

在全球醫藥行業承壓、地緣政治升溫的背景下,一場悄無聲息的“製藥權力轉移”正在上演:僅今年上半年,中國藥企出海交易總額已達480億美元,佔全球藥物授權交易的32%,好於此前任何一年。

中國不再是原料藥的代工廠,而正成爲全球創新藥的“發源地”,正如啓明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此前表示,中國創新藥正在迎來“DeepSeek時刻”。

而這背後既有技術能力的躍升,也有產業政策、資本推動、全球醫藥格局變遷的合力結果。跨國藥企“專利懸崖”臨近,急需補充創新彈藥,而中國藥效高、開發快、試驗便宜,正好能滿足跨國藥企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藥企也在尋求海外擴張機會,緩解資金荒難題。

中國,成爲全球藥企押注的新“藥源地”

據摩根士丹利7月報告,阿斯利康、輝瑞、默沙東、禮來、再生元等製藥巨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達成早期藥物授權協議。這些交易中,大藥企通常支付數十億至上百億美元,獲得中方開發中的候選藥物在海外市場的獨家開發和銷售權。

摩根士丹利預計,僅阿斯利康一家,在2025年前6個月就與中國五家公司簽署了超過136億美元的授權交易,包括與石藥集團達成的52億美元協議。輝瑞則以一筆與三生製藥高達60億美元的癌症藥物合作成爲迄今最大單筆交易。

傑富瑞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在跨國藥企的授權合作中佔全球交易總數的18%、交易金額的三分之一,雙雙創下歷史紀錄。

儘管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威脅,國際醫藥巨頭與中國的授權仍通過研發合作和製造本地化實現了深度綁定。

跨國藥企“專利懸崖”臨近,急需補充創新彈藥

據傑富瑞分析,跨國製藥公司轉向中國主要是因爲面臨重磅藥物專利到期的壓力。

2025至2030年間,全球多款年銷售額超百億美元的重磅藥物將迎來專利到期(如Keytruda、Eliquis、Opdivo等)。與此同時,美國醫保壓價、歐盟控費政策持續推進,傳統“高價專利藥”增長空間被壓縮。

在內部研發週期動輒十年、成功率低迷的現實下,跨國藥企更傾向於通過外部授權“買時間、買管線”,而中國正好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替代路徑。

中國藥效高、開發快、試驗便宜,正好能滿足跨國藥企的需求。

中國藥企近年在細胞療法、ADC藥物、自免藥等領域突破明顯,臨牀推進速度比美國快20%-30%,且具有更高的性價比。跨國藥企正在“外包創新”,以中國藥企爲前沿試驗田。

中國藥企抓住出海機會

與此同時,中國藥企也在尋求海外擴張機會,緩解資金荒難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生物技術行業的資金緊縮,特別是在2024年表現尤爲嚴重。爲了推動海外註冊、支付臨牀費用,不少企業轉向與外資授權合作,通過“出讓區域權益”換取首付款與全球資源,從而維持技術路線的發展。

據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啓明創投的創始管理合夥人 Gary Rieschel認爲,許可模式對於中國生物技術公司來說是現階段的必要步驟,有助於它們積累經驗並最終實現全球化。目前中國已經有恆瑞等大型製藥公司,但全球分銷和試驗能力仍需時間發展。

他還認爲,推動中國生物製藥行業逆襲主要有以下因素:海歸人才的迴流與創業、產業生態系統的完善、市場需求的驅動、技術與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許可模式的作用。

見聞此前提及,高盛指出,在技術模式方面,中國藥企正在ADC(抗體偶聯藥物)和BsAb(雙特異性抗體)領域形成全球優勢,過去一年這兩類資產合計佔到出海授權交易的近1/3。

高盛認爲,中國生物科技行業正在經歷一次結構性重估,本輪大漲並非短期反彈。截至目前,中國生物科技公司整體市值仍僅爲美國同行的14%-15%,而其在全球創新貢獻中的比重已接近33%。這意味着,中國創新藥板塊仍處於“價值窪地”階段,全球資本重估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