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家”潮再起:香港市場如何承接2000億美元迴流盛宴?
財聯社4月17日訊(編輯胡家榮) 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特朗普近日重提中概股除牌議題,引發市場關注。
面對潛在的政策風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13日明確表態,強調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將全力承接中概股迴歸浪潮。這標誌着繼2018年首輪中概股迴歸潮後,香港資本市場或迎來新一輪戰略機遇期。
東吳證券研究顯示,這一輪資本遷徙或爲港股市場帶來結構性變革,其影響可從三個維度深入解析。
制度創新鋪就回歸通途
香港交易所近年來持續優化上市規則,爲不同股權架構企業量身打造迴歸通道:
二次上市機制自2018年改革後大幅降低門檻:
•傳統企業市值門檻降至30億港元
•創新產業公司(含WVR架構)市值要求分爲400億港元或"100億市值+10億營收"兩檔
•合規記錄要求根據股權架構差異設置爲2-5年,高市值企業可豁免上市記錄
雙重上市提供更穩固的資本紐帶:
採用與首次公開募股相同的審覈標準,實現兩地上市地位完全獨立。即便在主要上市地退市,港股市場地位仍不受影響,但需同時遵守兩地監管規則。值得關注的是,當企業在港交易量佔比超55%或原上市地除牌時,可申請轉爲雙重主要上市。
歷史數據揭示市場潛力
回溯過往回歸潮,港股的制度紅利已得到充分驗證:
•2018-2019年:小米、美團、阿里巴巴率先完成迴歸,奠定市場信心基礎。
•2020-2021年:17家中概股集中迴歸,包括本站、京東等巨頭,帶動港股年成交額分別激增50%和28%。
•結構變化:中資股持續佔據港股成交額30%以上份額,市場定價話語權顯著提升。
千億級資本蓄勢待發
據市場機構測算,當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標準的中概股近30家,總市值約2000億美元。若全部完成迴歸,預計將帶來:
(財聯社 胡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