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丨制度、資金、市場沙盤推演:港股承接中概股迴流影響幾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儘管貿易戰陰影籠罩,中資企業赴美上市的需求仍在。

近期,除了霸王茶姬在納斯達克上市外,傑微芯片、核桃編程等公司也更新了赴美上市的進程。

證監會官網披露,截至4月18日,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備案中,仍有38家企業擬上市地在美國。其中,37家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1 家申請在紐交所上市。去年,中國公司在美股上市的數量更是創出了十年新高,達到了53家。

“如果中美雙方在證券業監管層面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預計中資公司赴美上市數量將繼續保持穩定。但如果美國證券監管層面給中資公司赴美上市’設定障礙’,這將被動導致中資公司赴美上市熱情下降。”艾德金融研究部聯席董事陳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面對潛在的政策風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將全力承接中概股迴歸浪潮。

這番表態在市場引發了關注。

一方面,行業樂於見到更多優質的中國資產迴流港股,以此迎來港股市場資產質量升級、交投活躍度提升的發展新契機。

另一方面,立足於制度設計、投資者偏好、流動性問題等,港股當前的容量能否承接中概股迴流及擬上市企業的需求?轉道港股,哪些企業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制度創新有何準備?

事實上,此前市場已開始探討中美貿易摩擦對於中概股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2018年,港交所啓動了過去數十年力度最爲巨大的一場變革,包括允許尚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開放同股不同權限制,以及接受部分企業在當地進行第二上市等。

隨後,美團、阿里巴巴率先完成迴歸,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

2020年,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生效,中概股面臨前所未有的“除牌”風險,“迴流”持續加速。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2025年4月共有31家中概股赴港上市,實現“美+港”兩地上市。

但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總計有390家,總市值超過9200億美元,剔除已在港股或A股實現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的企業,仍有超過百家企業尚未“迴歸”。

從制度層面,港交所是否做好了承接中概股的準備?

首當其衝的是兩地的監管規則差異,據瞭解,美國市場採用“披露制”,強調企業自主信息披露,而中國香港更接近“覈准制”,對合規性要求更高。此外,審計底稿、數據安全等問題仍有待政策突破。同時,中國香港與美國法律合規審查重點也有不同。

“美國市場更聚焦於財務真實性,如《薩班斯法案》、證券欺詐風險;香港市場還需額外證明符合內地監管要求,如提供中國證監會出具的境外上市備案回執(2023年新規)、網信辦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文件,也需同步遵循《上市規則》第13章的持續責任,如關聯交易事前公告、更嚴格的股價敏感信息披露時限等。”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劉國華對記者指出。

不過,劉國華也提到,香港市場的國際化特徵和制度靈活性爲這一過程提供了緩衝空間,“過去幾年,已有不少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通過二次上市和雙重上市的方法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案例。”

近日,陳茂波表示,香港將“主動出擊”,針對中概股特點優化監管框架,確保企業“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得好”。

其次,中概股企業大多具有獨特的業務模式、股權結構和財務特徵,部分企業可能與港股現有的上市規則存在差異。

近年來,港交所通過修改上市規則,不斷提升市場的包容性,除了2018年的改革之外,2023年,港交所發佈關於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諮詢總結,確定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加入第18C章,准許讓特專科技公司於聯交所主板上市。

2024年8月,港交所進一步降低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門檻,吸引更多具備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推動港股市場結構的持續優化和多元化發展。

當前,港交所還在不斷優化和簡化赴港上市制度。2月,陳茂波指出,香港將改善審批流程,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門檻,以及檢討市場結構,包括研究設立退市後場外交易機制。

據悉,優化後的雙重主要上市和第二上市制度將放寬對企業的市值、行業屬性(如取消“創新產業公司”要求)及合規年限的限制。

“優化調整後港股市場可能會吸引更多中概股來上市,優化後的雙重主要上市和第二上市制度將放寬對企業的市值、行業屬性及合規年限的限制。例如,第二上市的市值要求可能從原有的’400億港元或100億港元+年收入10億港元’降至’30億港元(上市滿5年)或100億港元(上市滿2年)’,使得更多傳統行業企業及中小型公司符合條件。”陳剛說道。

市場容量能否保障?

在制度創新之外,擺在港股市場的另一個問題在於——當前的市場容量能否接得住中概股的“迴流”?

“中概股迴流將顯著增加港股市場的交易量和上市公司數量。大規模的新增交易量,對港股市場的資金承接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果市場資金未能同步大幅增長,可能會導致部分股票交易活躍度不足,甚至出現短期的供大於求局面,影響股價表現。”劉國華說道。

先不提有潛在上市需求但尚未上市的企業,據高盛測算,當前符合迴流香港條件的中概股27家,總市值1840億美元(約合1.4萬億港元),其中,拼多多的總市值超過千億美元。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指出,若27家符合條件的中概股全部迴流,預計募資約421億美元,或會引發股市波動。

不過,行業人士普遍認爲,當前香港承接中概股迴流的流動性壓力可控。

從資金層面來看,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在港上市,港股的交易活躍度得到了顯著提高。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港股日均交易額超過2404億港元,遠超此前歷史峰值,是 2024年日均成交金額(1319億港元)的近兩倍。

截至目前,港股上市公司2627家,總市值39.95萬億港元。今年以來,港股漲幅領先多個市場,截至4月24日,恆生指數年內上漲9.22%,恆生科技指數上漲11.36%。

今年以來,雖然港股市場整體波動明顯,南向資金卻並未停止搶籌步伐。

wind 數據顯示,4月至今,南向資金已累計淨流入1724.49億港元,若截至本月末南向資金仍爲淨流入,將實現連續22個月淨流入。合計來看,2025年南向資金淨流入金額已達到6111.01億港元,接近2024全年淨流入金額8078.69億港元的八成。

“基於當前港股日均成交額、南向資金流入情況,疊加中東主權基金注資,可以形成流動性緩衝池。而且,港交所可以通過做市商制度、衍生品創新(如中概股期權期貨)提升市場深度,增強巿場韌性。”田利輝說道。

當然,基於不同的市場偏好,並非所有的“迴流”企業都能獲得港股投資者的歡迎。

從行業偏好上看,劉國華認爲,互聯網與科技行業、新能源與電動車行業、零售與消費企業在港股市場上有望獲得不輸美股的表現。

“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由於其高成長性和市場關注度,更容易吸引投資者,另外,港交所擬推出的’科企專線’,便利有關企業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讓申請過程更暢順;新能源和電動車行業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和政策支持,特別是進入港股通的企業,獲得了內地資金的支持,將進一步提升其市場表現。”劉國華說道。

從市值偏好上來,通常市值在百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中概股企業,憑藉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和穩定的業績表現,容易獲得港股市場投資者的認可。但是中小市值企業可能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極端情況下如何應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場人士也推演了中美“脫鉤”的極端情況,並就其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進行評估。

根據華泰證券的估算,以恆生綜合指數成份股、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成份股以及全球前20大頭部資管機構持有的H股及中概股ADR爲樣本,截至2025年2月28日,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港股及中概股ADR的合計規模爲5604億美元,其中港股4130億美元,佔港股總市值的5%,中概股ADR 1474億美元,佔中概股ADR總市值的12%。

華泰證券認爲,在現有的HFCAA框架下,中概股ADR在美潛在退市風險在年內落地的可能性低。但未來政策法規不確定性強,需持續跟蹤。若落地,其間接影響是,可能產生短期情緒擾動,從而影響海外中資股的風險溢價。中長期看,若中概股ADR迴流,港股市場將迎來更多特色優質中國資產(如拼多多等),交投活躍度亦有望提升。

田利輝認爲,中美摩擦下,若美限制美元結算,港股可通過人民幣計價股票和CIPS系統降低依賴。中東及東南亞資本可望填補一些外資缺口,疊加南向資金託底,有望逐步形成’企業迴歸-資本引流’正循環。香港具有戰略緩衝區的優勢,能夠相對平穩地承接中概迴流。

在港府2025/26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陳茂波也提到,港交所會加緊做好在東盟和中東市場的聯繫和推廣工作,吸引更多當地優質企業來香港上市,同時匯聚更多國際資金到港,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