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完善矛盾調處多元體系,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韓海霞
寒風襲襲,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九堡街道杭喬路與商行街路口卻洋溢着溫暖的“煙火氣”。這裡,香噴噴的炒飯炒麪、滋滋冒油的燒烤,幾十個美食攤整齊地停放在路邊規劃好的平臺上,爲忙碌了一整天的“打工人”提供心靈的慰藉。
曾經,流動攤位佔道、油煙污染、噪音擾民等問題讓九堡街道的居民生活備受困擾,導致矛盾糾紛不斷。如今九堡街道聯合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派出所、社區等力量,堅持預防危險、多元治理、高效處置,全面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推動小攤販實現規範化、集中化經營,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隨着上城區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矛盾糾紛呈現多發性、多領域、多主體的發展態勢。爲此,上城區深入推進“抓源促治、強基固本”專項行動,凝聚多方參與合力,探索市場化調解機制,提升系統治理效能,積極推進“一呼百應”共治體系建設,推動基層治理細“治”入“微”,繪就上城新“楓”景。
“感謝法官,感謝你們團隊,這下家裡終於太平了。”近日,在彭埠街道共享法庭內,王大爺一家的分家析產糾紛,通過市場化調解,僅用了3天時間就得到了圓滿解決,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書,與正式訴訟相比,當事人只需支付訴訟費的一半。
原來,王大爺居住的房屋涉及拆遷重建,幾年時間過去了,一家人搬進了新居,但在家庭成員之間對房屋的確權和分割上意見不一,導致不動產權證遲遲無法辦理。兒子王某因急需用錢,本打算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但考慮到起訴不僅律師費用高昂,而且法院排期漫長,這讓他感到十分猶豫。在權衡了成本和時間後,兒子王某決定放棄傳統的訴訟途徑,轉而選擇了市場化調解。
“像這種‘市場+公益,專職+兼職、傳統+數智’的調解模式,不僅增強了調解隊伍的‘造血功能’,更發揮了轄區內從事民事、刑事、行政等律師資源優勢,讓調解專業性、針對性更強。”彭埠街道黨工委委員俞德坤錶示,配備行政人員共同參與,減少了接案、文書製作、歸檔時間,將調解週期從過去的30天縮減到現在的15天。截至目前,彭埠街道共發生矛盾糾紛13404件,訴前調解成功率、人民調解成功率分別達40%、96%以上。
“治理成效不斷顯現,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的背後,是上城區打造了主體多元、充分競爭、有益互補的調解格局。”上城區法院副院長張妍妍介紹,我們通過“區委領導、政法委統籌、法院會同司法局主推、各街道及部門協同”,助推市場化調解全域鋪開,實現14個街道駐點全覆蓋,將問題解決在一線,矛盾化解在基層。
日前,杭州錢塘智慧城城北園區一企業因企業賬戶無法正常使用,向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區分局九堡派出所求助。九堡派出所瞭解情況後,通過“一呼百應”機制,聯動相關警種獲取專業支撐,派出項目警官到企業指導法務部進行具體操作,僅用3天就成功幫助該企業順利解決賬戶問題,恢復正常生產經營。
怎麼呼、誰又來應?九堡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靜看來,面對轄區23個村社,實有人口超30萬人,企業總數達10000餘家的現狀,需要“多點發力,連點成面,多維發力”。
智治賦能、協同共治。九堡街道結合“一呼百應”社會共治體系建設工作,爲各村社、部門及重要點位配置270臺5G智能單兵裝備,做到實時掌握、在線指導突發矛盾糾紛的排查處置工作。並加強街道“小腦”與區社會治理中心雙向融通,深化與派出所的警網協同,實現街道與執法條線、公安系統數據“多向同步、一鍵直達”。
2024年以來,九堡街道依託“141”基層治理體系,迭代完善基層智治綜合應用,推動落實“一呼百應”社會共治體系,提升街、社、格工作聯動效率,構築基層網絡設備和人員隊伍力量的有效互補,整合轄區學校、銀行、醫院、商場市場、樓宇等9大類215家單位1232名社會共治力量分批納入“一呼百應”共治隊伍,讓基層共治力量隨處可見,“平安建設”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