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祠堂議事探索鄉村善治新路徑

古樟樹下,青磚黛瓦的晏氏祠堂門楣上,“祠堂說事”四個鎏金大字映着暖陽。八仙桌旁,上高縣政協委員黃玉英正和十幾位村民圍坐,茶香氤氳中討論着春耕水利修繕方案。

在上高縣蘆洲鄉,一場以“祠堂說事委員行”爲抓手的基層治理創新實踐正煥發勃勃生機。通過將政協協商平臺下沉到傳統祠堂,探索出了一條“文化爲魂、協商爲橋、民生爲本”的鄉村善治新路徑。

“過去祠堂門常關,如今議事聲不斷。”蘆洲鄉黃山村村民黃易德端着搪瓷缸笑道。

在蘆洲鄉黃山村的晏氏祠堂裡,一幅“協商議事賦新能,古祠新韻話振興”的楹聯格外醒目。這個承載着宗族記憶的空間,如今成爲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民主殿堂。

“過去祠堂用來祭祖議事,現在還能解決修橋鋪路的大事。”蘆洲鄉鄉賢代表晏認敏指着門前新修的水泥橋感慨道。縣政協委員黃玉英正是在這裡主持了七場協商會,最終讓困擾村民三年的“修橋難題”迎刃而解。

該鄉的治理創新始於2019年的“破冰”嘗試。蘆洲鄉政協聯絡組發現,全鄉23座祠堂年均使用率不足10%,而基層矛盾調解成功率僅68%。

“要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讓協商民主‘沉下去’。”上高縣政協委員黃玉英道出改革初衷。

通過將現代協商機制注入傳統空間,“祠堂說事”逐漸發展爲集民意收集、矛盾調解、決策協商於一體的治理平臺。

數據見證着改變,五年來開展協商活動87場,解決民生實事53件,推動村民自治參與率從32%提升至79%,基層矛盾調解成功率提高21%。更可喜的是,“祠堂調解隊”“鄉賢議事會”等新機制破土而出,與“祠堂說事”形成治理閉環。

如今走進該鄉任何一座祠堂,都能看見這樣的場景,雕花木窗下掛着“協商議事賦新能”的楹聯,議事牆貼滿待辦事項的便籤,角落的茶桌旁總有三五村民在續熱水、嘮家常。從修橋鋪路到產業規劃,從矛盾調解到村規修訂,23座祠堂化作23個基層治理樞紐,月均開展2-3場活動。

暮色漸濃,晏氏祠堂的燈籠次第亮起。黃玉英整理着今日的議事紀要,耳畔傳來戲臺排演採茶戲的鑼鼓聲。門廊處,幾位老人正指着新掛上的“年度實事進度表”熱烈討論,他們的影子與祠堂樑柱上斑駁的族訓重疊,彷彿古今治理智慧在此刻交匯生輝。(鄒林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