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麟專欄》川普世代不妨理性討論併購論
今天的中美兩強消長各異,臺灣就必須改變「兩強視野」。(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川普任滿百日,美國CNN民調顯示他的支持度降到41%,創下70年來歷任總統百日新低。雖然如此,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得意地表示:他首任1.0時只「治理美國」,而今2.0要「治理世界」,感覺「充滿樂趣」。他並自嗨地秀出大字報「100 Days of Greatness」(偉大的100天),臉上掛着一貫的得意笑容。
幾年前有部電影「一個人的武林」,某人仗着一身武藝,想要在江湖行俠鋤奸,結果搞得各地腥風血雨。川普在他的「一個人的世界」,自得其樂也就罷了,可是他要「治理世界」,那就不妙。這100多天裡,他的Presidency(總統表現),充分證明「有了川普的美國」或「有了美國的川普」,都是世局惡兆。除了日前把世界各國「關」起來搶「稅」外,他覬覦加拿大、格陵蘭、巴拿馬運河,想改名墨西哥灣、波斯灣,甚至躋身總統雕像山、幻想接任教宗。一連串「反總統」(Unpresidential,美國媒體用詞)的言行,預告未來的「川普世代」令人笑不出來!
更笑不出來的是臺灣。總統日前呼籲「繼續團結民主陣營」,行政院高官諂媚地表示「協助美國再度偉大」。美國對之迄未迴應,因爲川普對民主沒興趣,也不在乎臺灣,只愛臺積電。相反地,大陸謀臺日亟,兩岸缺乏溝通,戰雲依然密佈。
諺雲「不能改變環境,就要改變心境」,今天的兩強消長各異,臺灣就必須改變「兩強視野」。簡述如下:
一、臺灣不能再「脫」了:
日前賴總統的「脫中入美」引發批評,隨後否認是其看法。既然從善如流,吾人不忍厚誣。日本的「脫亞入歐」與英國的「脫歐」,皆留下了弊多於利的史例。臺灣外交孤立,多賴外貿維生,除非天災人禍,少「脫」爲妙。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美國商業部長貝森特,前曾分別表示,歐盟與美國皆不想與中國脫鉤。在川普世代裡,各國休慼與共。即連強大如中國者都在各地拉幫結派,大夥沒有「互脫」的本錢,尤其臺灣!
二、因應中美兩強,不能「零和」對待:
今天中美共管的世界裡,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兩強之間遊走。中華民國對於大陸與美國,均發展出性質不同的密切關係。中美兩強各有優缺點,臺灣不須站邊,只要從中謀利即可。可是近年來在民進黨的執政下,對於大陸視如寇讎,對於美國親若宗主。這種極端失衡的「零和待遇」,舉世罕見,也不符合國際外交的常理與實務。新加坡李光耀與馬凱碩等熟諳小國生存之道的國際外交專家,都曾給予警告。臺灣這種做法,他日淪爲「代理人戰爭」的棋子或棄子,毫不令人意外!
三、如果外交轉型,臺灣可成「棋手」:
美蘇冷戰結束後,「全球化」下舉世新經濟體紛紛崛起,臺灣卻未順勢重新自我定位。原定的「亞太區域中心」(Regional Operation Center,也叫ROC)立意甚佳,不幸因爲當時層峰的「戒急用忍」而告躺平。如果當初新的ROC順利運作,多年後的中美糾紛,臺灣未嘗不可在兩強間扮演「調人」、提供會面場所?就像新加坡與最近協助調停烏俄的瑞士、沙烏地與土耳其一樣。果爾,臺灣可是「超級棋手」。
四、國際唯一永恆的意識形態,是「生存與發展」:
世局丕變,傳統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再是戰爭與和平的絕對要件。國際間最永恆的意識形態是「生存與發展」,中東的宗教歧異與歐洲民主國家的政黨對決,在經濟的考量下,均可爲和平讓路。二戰時的同盟與軸心之爭,現已不存,甚至互相合作,只有中國內戰遺緒猶存。海峽兩岸各自囿於意識形態,征伐日熾。頗令世人擔憂,更易爲不懷好心者所乘。能不慎乎?
臺灣擅長政治的意識形態,昔有「漢賊不兩立」,今則「臺獨建國」。統治者孤芳自賞,結果換來了孤立自憐,受害的是庶民百業、國際地位。外交前輩葉公超,50年代擔任外長時曾私下表示:「我若能維持『兩個中國』,就謝天謝地了!」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賴總統雖然施政不得人心,但日前所提「併購論」非無創意。若不以人廢言、姑且信之(Give hi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朝野可否冷靜理性地討論?
(作者爲前大使、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