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取代傳統法幣?花旗:穩定幣有望在2030年前邁向3.7兆美元

▲花旗集團最新報告顯示,穩定幣在未來五年內有機會全面融入主流金融體系中。

【企劃特輯】

花旗集團(Citi Institute)最新報告預測,穩定幣在未來五年內有機會全面融入主流金融體系中,在跨境支付和數位金融功能方面取代傳統法幣的角色。

報告提出,若監管支持屬中等程度,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1.6兆美元(約新臺幣47.36兆元);假如整體環境更爲樂觀,市值更可能飆升至3.7兆美元(約新臺幣109.52兆元)。目前穩定幣市值約爲2,246億美元(約新臺幣6.64兆元)。

同時,他們也強調監管制度,像是美國的 GENIUS 法案與歐盟 MiCA 框架,爲儲備要求、發行人牌照制度等訂立明確標準,並提升資訊透明度,有助吸引更多機構與零售用戶。

穩定幣與其他加密資產有什麼不同?穩定幣是將價值與現實資產(如美元或黃金)掛鉤的加密貨幣。與大多數加密貨幣價格劇烈波動不同,穩定幣多以法定貨幣或美國國債作爲儲備,並透過演算法或實際資產管理來維持價值穩定。最早被廣泛使用的穩定幣是2014年推出的 Tether(USDT),與美元保持1:1匯率,這使其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更具可預測性。

由於價格穩定,穩定幣不僅適合用於跨境匯款、日常支付與儲蓄,也能成爲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傳統銀行體系的橋樑,幫助用戶在波動的加密貨幣價格環境中保護資產價值。

監管與支付需求推動穩定幣普及根據數位資產平臺 Fireblocks 的資料,雖然支付公司僅佔其客戶的11%,卻貢獻16%的穩定幣交易量,按季增長超過30%。在短短90天內,平臺處理5170億美元(約新臺幣153.03兆元)的穩定幣交易,其中820億美元(約新臺幣24.27兆元)就與支付活動相關。

大型支付業者也正加快腳步推進應用。例如,Mastercard正研究讓消費者直接使用穩定幣付款,降低成本並縮短交易時間。而在部分新興市場,穩定幣也方便無銀行帳戶一族使用金融服務。另外,銀行業也研究將穩定幣打造爲短期流動性工具,甚至是帶利息的新型金融產品。

不過,花旗亦警告未來仍存在不少挑戰,例如:跨境監管協調、不同區塊鏈網絡的技術整合等,都影響穩定幣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