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服務隊 溫暖鄰里心丨踐行“兩高四着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實踐

省委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現場會爲什麼在漯河召開?漯河有哪些經驗可供學習、借鑑?《河南新聞聯播》推出特別報道《高效能治理·漯河實踐》,讓我們通過“一支服務隊”“一張智慧網”和“一套工作法”來解讀漯河密碼。先到社區看一支正在搞活動的服務隊。

現場:(血糖)5.8,還可以。

每週六,漯河市灕江路社區的廣場都格外熱鬧,“愛見週六”志願服務集市準時開張。“天橋義工”、“小杰約媒”等志願團隊支起攤位,義務爲居民提供理髮、義診、磨菜刀等便民服務。

“天橋義工”志願者 張玉香:現在每到週六我都來參加義工活動,(我們)理髮店就關門了,服務大家了你心裡舒服了,這錢算啥了。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灕江路社區居民 張學鵬: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非常開心非常滿意對這個事兒。

廣場上,還有一個志願服務積分刷卡的攤位。志願者參與服務前刷一次卡,結束時再刷一次,系統自動記錄服務時長並折算積分。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灕江路社區黨委書記 靳會傑:讓他們的志願服務變得有價值,可以(在積分超市中)換一些米麪油等生活用品,可以拿到積分來兌換我們的服務,到我們的長者餐廳來換我們的餐食。

臨近傍晚,社區廚房裡飯菜飄香。志願團隊“媽媽團”的成員們正忙着準備晚餐。此時,一通電話響起,獨居且腿腳不便的劉勝利希望能“送餐上門”。

現場:勝利,給你送飯了啊,今兒個晚了,謝謝,好嘞,這是給你炒了菜、炒了飯,油饃烙饃。謝謝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灕江路社區居民 劉勝利:我自己沒法下樓,全靠社區幫忙,送的菜都可可口、可豐盛。解決了可大的問題。

“媽媽團”由80多名退休黨員和熱心居民組成,爲像劉勝利這樣的困難鄰居送餐是她們的日常。

“媽媽團”志願服務隊志願者 魏新梅:因爲我們的一技之長,就是做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

服務是最好的治理。爲系統化推進志願服務,灕江路社區成立了全省首家志願者黨委,在志願者黨委引領下,社區培育出23支特色志願服務團隊,匯聚了5000多名熱心羣衆。街頭巷尾,處處活躍着他們的身影:“媽媽團”關懷鄰里、“文藝輕騎兵”送歡樂、“護苗志願服務隊”守護成長... 累計服務羣衆已超過20萬人次。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灕江路社區黨委書記 靳會傑:通過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引領和帶動我們更多居民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從我們的羣衆站着看,到跟着我們幹,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