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川普2.0關稅「終極目的」!比1.0更具破壞性 關鍵差異曝
▲美國總統川普企圖透過大規模關稅政策,重振美國本土製造業,保留就業機會。(圖/路透)
記者王佩翊/綜合報導
川普政府對等關稅寬限期將在8月1日來臨,目標直指數十個國家,而美國前10大貿易赤字國目前僅剩臺灣尚未揭露確切稅率數字。事實上,川普聲稱透過關稅可以重振美國製造業,且早在第一屆任期就已經大打關稅戰,而2.0版本的關稅貿易戰,恐將比第一任期更具「破壞性」,不少經濟學家示警,這波操作可能會拖累全球經濟,讓消費者荷包大失血。
川普數十年來一向是關稅政策的擁護者,他認爲透過關稅,可以逼國人買美國貨、創造政府稅收,還能讓海外資金迴流,可以重振美國製造業、守護就業機會、促進美國經濟。
這次他點名多國是「最惡劣的違規者」,強調不能再讓美國被佔便宜,並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國開出第一波關稅門檻,理由包括防堵非法移民與毒品問題。
儘管有越來越多共和黨內具有影響力的人士、反對派民主黨人以及外國領導人批評這項措施,經濟學家也表示,這些政策恐對經濟造成「災難性後果」,但川普仍堅決捍衛自己的關稅政策。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川普第二任的貿易戰策略比過去更強硬,直接威脅價值逾2兆美元(約新臺幣59兆元)的外國商品。相較第一任期時,他潛伏了整整一年,直到上任第二年纔開始實施一系列關稅政策,這次在第二任期上任後不久,就大動作宣佈對中國、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徵收關稅。
▲由副行政院長鄭麗君帶領的臺灣關稅代表團仍在華府與美國進行最終談判。(圖/路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第一任期的川普將重點放在減少貿易逆差與反擊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爲,第二任期的關稅戰則是着重於非經濟目標,包含非法移民與毒品流動。不過有趣的是,專家直指,川普的政策卻也自相矛盾,他希望透過徵收關稅哄擡進口價格,保護本土產業,但他卻又需要仰賴大量的進口來維持可觀收入。
經濟學家達科分析,與2018年首次貿易戰相比,如今全球供應鏈更脆弱、地緣政治緊張、人口老化與公債高企,使得通膨風險大增,整體環境已不再相同,實施重大貿易限制的風險更大。
川普第一任期針對太陽能板、洗衣機、鋼鋁產品等非民生用品開第一槍,接着全面鎖定中國製造產品、民生用品以及電子業,最終引爆中美貿易戰,也讓全球貿易體系震盪。根據數據,2018年底已有約9兆美元(約新臺幣270兆元)進口商品被加徵關稅,另有3.7兆(約新臺幣110兆元)美國出口商品遭到其他國家反制。
如今的關稅規模更勝以往,光是對中、加、墨等三國的新關稅,涵蓋商品價值就超過1.3兆美元(約新臺幣38兆元),遠超川普第一任期的打擊範疇,包含太陽能電池、洗衣機、金屬以及價值3000多億美元的中國產品。
除了鋼鋁、晶片、藥品、能源等多項重要商品,川普甚至提出對所有國家都適用的「對等關稅」。然而「對等關稅」若真實施,將大幅改變美國目前的關稅體系,也可能違反美國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根據WTO最惠國待遇原則,會員國應給所有國家同樣待遇,除非基於國安等特例。而川普的新政可能打亂全球貿易秩序,引發更多摩擦與報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