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機管理 成教育現場隱憂
校園手機管理問題引發關注,國中校園大多在上課前將學生的手機統一集中「養機場」放置。(程炳璋攝)
許多中小學生重度使用手機,甚至成癮引發身心問題的現象日益嚴重,帶手機進校園引爆管理衝突更屢見不鮮。教育部遲未訂定校園管理手機規範,各級學校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大嘆家長不應把問題都丟給學校,甚至要老師扮黑臉卻又扯後腿。專家則建議學校課程納入數位公民教育,幫助學生培養健康使用手機的習慣。
歐美各國紛紛管制校園禁用手機,我國教育部也研擬類似規範,原定今年2月公佈,又延至114學年度上路,一延再延挨酸「跳票部」。
過去校園管教在人本前提下,老師連搜學生書包都不敢,2023年底新北校園割喉案後,教育部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老師可對特定學生搜書包,學校卻擔心「萬一搜了,沒查到東西遭投訴或挨告」怎麼辦?相同矛盾也出現在校園手機管理。
教育部2023年調查顯示,國小學生有智慧型手機比例爲59.7%、國中生87%、高中職生91.8%。如今學生有手機比例更高,教育部未統一規範,各校只能自訂管理辦法。
私立南光中學要求學生到校8點一律上繳手機,學校鐵腕執行,若發現上課用手機就記小過,但不乏學生繳A機、留B機,校方不諱言,記過最多的都是違規用手機,不少學生在校禁用手機,一回家就滑到半夜,家長也管不動。
臺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劉育嘉觀察,求診的學子自述平均每天用手機4至6小時、甚至更久,尤其上課不能用手機,回家反而過度使用。
對於過度使用手機問題,學生自律、家長管理,都與學校禁用這道防線環環相扣。多數教師直指,不該將手機保管重擔丟給第一線教師,上學老師幫忙管,放學家長有負責管理嗎?
嘉義高中規定學生上課禁用手機,違規者記小過或上輔導課,手機由班導自行管理,本學年起每班教室有手機袋供學生上課時放手機,下課纔可使用。學生相當認同手機袋管理,吳姓導師也肯定,且抓到學生違規就當場打手機給家長,師生皆認爲有嚇阻作用。校方說,教師們普遍認爲明確立法才能在管理學生使用手機與家長溝通有所本,對親師生都好。
前興大附中校長陳勇延致力AI整合教育,強調校園手機政策核心是讓學生學會平衡科技使用,建議手機採分齡分層管理,更重要的是將數位公民教育納入學校正式課程,幫助學生培養健康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