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靜坐抗議「手機管理」草案 籲教育部退回重新討論

▲學生到教育部前靜坐抗議,呼籲收回行動載具到校管理草案。(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教育部日前公佈中小學行動載具(手機)到校管理草案,引發部分學生不滿。多所高中學生今(24日)上午手持「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等標語,到教育部前靜坐抗議,並提出教育部應退回手機到校管理草案等3點訴求,希望能有更廣泛討論。教育部則迴應,草案規定校內開會學生代表不低於全數三分之一,可確保學生具有實質參與及決策影響力。

爲避免學生在校使用行動載具而影響學習,教育部21日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內容明確規範攜帶行動載具到校需經法定代理人同意,進入校園後以關機爲原則,並由學校或各班以集中方式保管,訂出「明確化、彈性化、分階段」彈性原則。

不過,由新北板橋高中等多所高中學生組織的「捍衛全臺學權行動」與「臺灣未來的主人們」的學生團體,今天上午手持「沒有討論,不是民主」、「沒有參與、不是民主」、「學生不是配角」等標語,在教育部前靜坐並發表言論,表達對這項草案的看法。

▲學生到教育部前靜坐抗議,並提出收回行動載具到校管理草案等訴求。(圖/記者許敏溶攝)

對於這項草案,化名爲「王吉米」的學生表示,新科技是很好教學工具,像是在英語課時,全班可用手機一起玩搶答遊戲,或在地理課時,可使用手機輔助進行3D建模,下課時間則應該回歸學生的自主選擇,而不是全面禁用。

學生團體也提出3點訴求,首先是收回草案,其次是政策制訂至少納入三分之一學生代表及進行全臺公聽與說明會,最後則是建立長期追蹤檢討制度。他們強調,「集中收手機」規範不利於未來教學,政府或校方一味管制,並無法解決網路成癮問題。

教育部則迴應,這次草案並非一體適用或自上而下規定,而是根據不同學習階段,訂出「明確化、彈性化、分階段」彈性原則,協助各校因應不同年齡與教學情境,訂定合適的管理規範。以高中階段爲例,考量學生在課程上有查詢資料、記錄學習歷程與進行自主學習的實際需求,且已具備自主管理能力,草案內容是讓學校可依據教學需要,自行訂定管理方式。

在學生參與部分,教育部表示,草案規定高中職在訂定或增修管理規範時,應召開會議,並邀集教師、家長與學生等各方代表共同參與,且學生代表人數應不低於會議全體人數的三分之一,確保學生具有實質參與與決策影響力。另預計6月1日舉辦學生座談會,邀請全國學生團體及學生代表共同對話,進一步聆聽學生意見,並納入後續研修的重要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