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管制未納學生建議 高中生赴教育部靜坐批:違反程序正義
教育部日前正式公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計劃自9月起針對高中、國中小進行手機管制,此消息立刻引發學生反彈並舉辦多場抗議,今(24)日「捍衛全臺學權行動」與「臺灣未來的主人們」兩學團赴教育部前靜坐抗議,要求撤回原先草案,並補全民主程序廣納學生意見。(賀培晏攝)
教育部日前正式公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計劃自9月起針對高中、國中小進行手機管制,此消息立刻引發學生反彈並舉辦多場抗議,今(24)日「捍衛全臺學權行動」與「臺灣未來的主人們」兩學團赴教育部前靜坐抗議,要求撤回原先草案,並補全民主程序廣納學生意見。
本次行動召集板橋高中、中和高中、南港高中與大直高中等多所學校的學生將共同參與,王姓學生代表指出,本此行動載具管理原則草案的出臺和研擬,都沒有學生廣泛的參與,討論只在教育部官員的辦公室之間發生,過度將學生意見邊緣化。
王同學表示,面對學生的抗議,教育部卻毫無誠意、僅承諾會辦一場公聽會,沒有民調也沒有政策辯論,政策制定更沒有學生決定的權力,因此這場公聽會實則只會是形式性的表面工作,難以涵蓋全臺各地學生的多元經驗與需求。
王同學補充,教育部過往也召開過大規模的公聽會,並非沒有能力做到,而今僅用一場公聽會,顯示教育部仍然想要強推修法,開公聽會也只是爲了糊弄過關。
響應活動的蔡同學提到,該草案將手機管理交由各校自行訂定,卻未比照服儀規定必須透過學生、教師、家長組成的委員會討論決議後,不得於校務會議修改。
蔡同學解釋,這使得手機管理規範極易在校務會議中遭「民主」壓倒性通過或修改,學生僅佔8%的代表席次,根本無力左右結果,這樣的「民主參與」無異於架空兒童表意權。
學生團體強調,真正的參與並不只是「被聽見」,而是「能影響決策」,因此目前過程顯然不具程序正義,呼籲教育部立即收回草案;與學生展開公開對話,補全民意調查;承諾政策上路後建立長期追蹤及檢討制度。
學生團體表示,本次並非最後一場,倘若教育部繼續一意孤行、漠視學生權益、忽視學生聲音,將持續走上街頭,直至學生的聲音真正被聽見、學生的權益真正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