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園手機集中管理原則不明 立委、學生團體批教育部紙上民主
立委黃捷(左三)、吳沛憶(右三)22日舉行「尊重校園民主,手機規範要傾聽」記者會。(姚志平攝)
教育部21日公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修正草案」,採取國中小跟高中分級管理。民進黨立委吳沛憶、蔡易餘今天與EdYouth教育協會等學生團體呼籲,教育部要落實校園民主,手機管理決策過程要納入學生意見,並要分級管理及因校制宜。
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明定,國中小學生到校期間除用於學習活動或個人特殊需求外,載具應關機,且應由學校或各班以集中方式保管並妥善管理。高中生到校期間,除用於學習活動、個人特殊需求或經程序討論通過在校作息時間外,載具應關機,且應由學校以同一方式管理,例如採學校或各班集中保管,妥善管理。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規範,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公告,各校所定管理規範,每三年至少應檢討一次。
學生團體EdYouth指出,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在上路前,應就管理人員明確權責歸屬進行廣泛宣導,且校園每三年至少檢討一次、學生申訴與救濟的規定更應該要具體落實。同時,呼籲教育部應研議將此次草案預告中相關問答附件提及「尊重原會議決議」內容定於原則之中,以避免在校務會議中因學生代表比例弱勢而使原會議決議遭到推翻。
吳沛憶表示,校園手機管理議題牽涉的不僅是手機使用,而是校園民主、程序的正當性以及學生的主體性,應該要秉持三項原則,一、要多溝通傾聽,草案要事先預告蒐集意見,彙整討論後纔可定案;二、要分級管理,不同學習階段可以有不同規範;三、要納入學生意見。吳沛億認爲,透過討論可以帶來更多自律、更少衝突,目前草案預告期至6月1日,尚在意見蒐集階段,呼籲教育部要守護「傾聽學生」的價值。
蔡易餘認爲,草案雖規定高中手機管理要由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討論,但如果學生代表只是形式參與,那就不是民主參與,而是被動點頭,且草案部分定義仍不明確,若配套不足、教師未能支持,恐淪爲「紙上民主」。尤其學生在校務會議中原本即爲少數,未來如何落實平等參與、尊重決議,教育部更應嚴正看待,提供明確指引與資源。
高雄學生民主聯盟秘書長謝智弘表示,政策若缺乏現場配套與教師支持,恐淪爲紙上民主。尤其在教師研習方面,若仍流於應付式辦理、缺乏實作與資源,將難以真正落實數位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