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力短缺隱憂 國教院調查:護專生每5人有1人想轉學
國教院最新研究發現, 49.5%的護專學生是因爲家人期望而非自主志願入學。(示意圖/資料照)
臺灣護理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國教院最新研究發現, 49.5%的護專學生是因爲家人期望而非自主志願入學,其中每5位更有1位想轉學,臺灣護理人力短缺的根源,可能從校園階段就已埋下隱憂。
國教院調查針對40種職業進行社會聲望排序,依其整體評價分爲「高」、「中高」、「中低」與「低」四類層級。結果顯示,護理系學生普遍認爲護理師屬於中高聲望職業,而護理長則更進一步被歸類爲前段職位,代表學生對高階護理職務具有正向肯定與專業想像。至於護佐,則多被歸入後段職業聲望區間,反映其在學生心中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
本調查結果指出,護理相關職位的社會評價具有分層與分歧現象,特別是教育階段對職業聲望的想像,與實務經驗所累積的現實認知,存在顯著的認知斷層。護理教育的任務不僅在於培養專業知能,更在於協助學生建立對未來工作樣貌的真實理解,促進學用一致與職涯認同的發展,從而強化護理人才的留任意願與專業價值感。
國教院研究發現,護專學生選擇就讀的主要原因集中於「課程有前途」,佔比高達68.8%。然而,49.5% 的學生是基於家人期望入學,顯示外部壓力在學生選擇上的影響力巨大。而這羣因家人期望就讀的學生,在學校的適應性上表現較差:17.3% 到 21.2% 的學生表示有轉學的打算,其中尤以「家人期望」與「發展不明確」的學生比例最高。顯示在升學選擇階段,學生並未充分理解護理職涯的全貌,而是基於外部期待進入護專,導致日後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出現轉學或離開醫療體系的傾向。
在適應面向上,國教院研究進一步揭示護專學生的學校歸屬感與專業認同感偏低。17.3% 的學生表示想要轉學,11.1% 的學生則希望轉科或轉班。這些學生普遍表示,對未來的職涯缺乏清晰規劃,對護理工作的現實挑戰也抱持較高疑慮。
國教院建議,未來招生策略應強調「護理職涯的多元發展可能」,讓學生更早認識臨牀專業、長照、健康促進、社區醫療、海外發展等不同面向的職涯道路,減少單一「前途」或「家人期望」的錯誤認知。
針對護理系學生過高的職涯期望,建議在學習過程中增加「真實場域體驗」與「現職護理師分享會」,讓學生能更早理解護理工作的實務挑戰,減少落差感。
另外,研究發現無論學生或現職護理師,周遭親友的支持普遍偏低。政府與醫療機構應透過政策宣導與社會行銷,改善護理形象,提升社會對護理專業的肯定,並促進家庭與社區對護理人員職涯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