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專學生「每5人有1人想轉學」 國教院:護理人力面臨考驗

▲調查發現護專學生每5位有1位想轉學。(示意圖/CFP)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師節,國教院發佈最新研究,發現49.5%的護專學生是因爲家人期望而非自主志願入學,其中每5位更有1位想轉學,國教院認爲,臺灣護理人力短缺的根源,可能從校園階段就已埋下隱憂。

國教院研究發現,護專學生選擇就讀的主要原因集中於「課程有前途」,佔比高達68.8%。然而,49.5%的學生是基於家人期望入學,顯示外部壓力在學生選擇上的影響力巨大。

而這羣因家人期望就讀的學生,在學校的適應性上表現較差:17.3%到21.2%的學生表示有轉學的打算,其中尤以「家人期望」與「發展不明確」的學生比例最高。

這顯示在升學選擇階段,學生並未充分理解護理職涯的全貌,而是基於外部期待進入護專,導致日後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出現轉學或離開醫療體系的傾向。

在適應面向上,國教院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護專學生的學校歸屬感與專業認同感偏低。17.3%的學生表示想要轉學,11.1%的學生則希望轉科或轉班。這些學生普遍表示,對未來的職涯缺乏清晰規劃,對護理工作的現實挑戰也抱持較高疑慮。

透過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研究發現「轉銜增能」、「專業認同」以及「學校歸屬感」是影響學生職涯清晰度的重要因素。若能在入學初期提供結構化支持,包括學習策略課程、導師輔導、同儕支持,並強化實作與多元學習模式,將有助於學生更穩定地走在護理道路上,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選擇。

國教院分析發現,雖然多數護理系學生對未來從事護理工作抱持正向態度,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但在實習與學習過程中,卻普遍面臨高壓與倦怠感,加上來自家人或重要他人的支持度不高,讓他們的從業意願出現動搖。

研究顯示,學生普遍認同護理工作的價值,但壓力指數與情緒耗竭感明顯偏高,顯示許多學生在專業養成階段已出現心理負荷。學校與實習單位應儘早提供心理支持與資源協助,減輕學生壓力、強化其職涯信心,才能穩固護理人力的未來基礎。

國教院調查發現臺灣現職護理師雖多數仍留在崗位上,但其心理壓力與倦怠感明顯偏高,對護理工作的認同、支持感與滿意度也普遍不足,從業意願恐面臨挑戰。

研究同時發現,護理師對自身從事護理工作的態度、來自他人的支持,以及自我能力感受皆未達正向水準,顯示職場環境與社會支持系統仍有強化空間。

同時,高壓工作情境與情緒耗竭情況普遍,進一步拉低其工作滿意度,甚至影響持續任職的內在動力。儘管目前大多數護理師仍選擇繼續從業,但這可能更多是出於現實因素的權衡而非真正的志願投入。若無法有效改善職場條件與心理健康支持,未來護理人力的穩定性與專業承諾恐將面臨更大考驗。

爲迴應護專學生的職涯困境,國教院將在今年舉行護理教育研究系列發表活動,深入剖析調查結果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國教院期望透過更細緻的數據分析與實務建議,打造一個更強韌、更有溫度的護理教育體系,不僅讓學生留下來,更能持續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