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美拋「矽盾」為川習會暖身兼逼臺讓步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右二)4月參訪臺積電亞利桑納州廠,由時任該廠執行長王英郎(右)及總經理卡斯塔那裡斯(左二)接待。(圖/翻攝自臺積電LinkedIn)

在臺美持續磋商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之際,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拋出「美版矽盾」的震撼彈,與美國總統川普先前提出「要美國保護臺灣,恐得繳交保護費」的思維一致,但如今直接聚焦半導體晶片,除了有爲川習會暖身意味,也藉此對臺施壓,要臺灣在經貿談判時對其他項目做出更大讓步。

半導體業者表示,盧特尼克將臺積電及其供應鏈所建立的護國羣山,視爲維護臺灣及穩定全球晶片供應最強的「矽盾」,套用來強化美國晶片製造,拋出臺灣和美國製造各佔一半的構想,這個「美國矽盾」的想法雖有戰略用意,實際上卻窒礙難行。

一位長期研究半導體地緣變化的專家說,如果要有50%的晶片在美製造,估計花費恐逾5000億美元,且得同時打造先進製程、先進封裝與供應鏈配套,才能讓生態系更完整,這正是臺灣矽盾堅實的基礎。

川普政府試圖利用輸美半導體晶片將課徵100%關稅、及輸美電子產品得用50%美製晶片等手段,爲在美製造晶片業營造有利環境,但以盧特尼克宣稱要在他卸任前將美國晶片製造比重拉昇至40%,不僅是政治語言,且幾乎不可能達成。

再者,美國年輕人以進入谷歌、Meta、微軟、亞馬遜或OpenAI等雲端服務業爲優先志向,美國半導體產業提升晶片自主政策,估計到2030年新增工作需求將超過10萬人,現有培訓與移民政策短期難以補足。

此外,興建晶圓廠包括電力及用水等基礎設施,目前單一大型廠每日用水可達數百萬到上千萬加侖,電力需求也高;以臺積電亞利桑納州廠區爲例,耗費投資費用將比臺灣高出至少5倍。

除此之外,臺積電爲提高生產效率,這幾年積極提升材料與設備供應鏈在地化,但氟化物、特種氣體(如氦)、光阻與石英件等關鍵上游材料仰賴進口,若川普政府只逼臺積電前去設廠,忽略這些供應鏈配套在美供應,臺積電恐怕也不敢將一半的產能往美國遷移。

其他還面臨的挑戰,包括臺積電等重要晶片廠將產能移往美國,區域生產成本差異。日前已傳出臺積電計劃今年底量產的2奈米晶圓報價要比3奈米漲5成,業者推斷在美國生產的晶片報價,恐怕會比臺灣生產更貴上近1倍,美國大廠若依川普政府規範,一半以上的比重採用美製晶片,未來美國組裝的科技產品將大幅調高報價,形成漲價通膨效應,受害的還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

不過,半導體專家認爲從地緣政治變化,不要輕忽美國提升半導體自主的決心,從美國政策研議輸美半導體課以重稅或採用「1比1生產」規則的方向前進,要求臺積電增加在美投資、串連美晶片業入股英特爾,加上格芯、三星等在美國擴產逐步落地,預期會優先在國防等特定領域將美國本土比重升到接近5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