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難解中美深層矛盾

(圖/美聯社)

川普抨擊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是「經濟敵對行爲」,並揚言將以終止中國食用油貿易往來作爲報復。但實際上,中國近年透過「轉單南美」大幅減少向美國採購黃豆,轉而向巴西、阿根廷等國進口,使美國對中國農業出口貿易驟降;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近日頒佈史上最嚴格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此舉正是針對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與高科技領域出口管制的「對等反制」,目的在以稀土掌握重新建立供應鏈談判籌碼。而全球高科技產業對稀土的「宿命依賴」在此次出口管制下也已暴露無遺。

美國與盟友隨即展開投資與採購多元化策略以求自救,但供應鏈重組短期內難有成效。可見,稀土與黃豆這兩項商品已成爲美中「資源對抗」的象徵戰場。

中國將稀土作爲對科技封鎖的反制籌碼,美國則將農產品作爲貿易談判槓桿。川普政府不斷強調農業產業的重要性,透過調整大豆與玉米出口政策,試探中國市場對美國農業的依存度。雙方此起彼落的行動,使兩國在「高科技供應鏈」與「糧食能源安全」互設防線,在糧食與能源市場試探較勁。

在此局勢下,外界普遍關注10月底在韓國APEC峰會期間舉行的「川習會」是否能帶來轉圜契機。川普已公開表示,希望在會中討論大豆問題,並警告若貿易關係未改善,美國可能暫停進口大量中國商品。倘若會談順利,雙方可能各自做出有限讓步;中國或許願意恢復部分黃豆採購訂單,以示談判誠意;美國則可能適度調整對中國廢棄食用油關稅或稅制安排,穩定低碳燃料原料供應。

但在稀土、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科技戰關鍵領域,美中預計仍將維持適度出口管制。即使川習會帶來象徵性貿易戰停火或短期政策鬆動,也僅能算戰術緩和,而非改變戰略大方向。兩國在能源、科技與糧食安全三大領域的對抗將持續進行。

對臺灣而言,這場從黃豆到稀土的對抗,給我們的啓示是供應鏈自主韌性對臺灣經濟非常重要。臺灣既仰賴進口稀土、鋰鎂等關鍵原料,也出口高階半導體晶片。政府需要進行多元採購與國際合作,確保重要礦物穩定供應以維持產業鏈安全與韌性。未來可進一步與美日歐等盟友協同強化關鍵礦物和能源材料的戰略儲備,同時擴大與東南亞、南美等區域的農業及能源合作,分散外部風險。

川習會或許能在氛圍上緩和美中兩國摩擦,但雙方的深層矛盾和對抗邏輯並非一場會議所能解決。美中關係未來仍將繼續在競逐賽局中前行,臺灣需把握時機,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多邊合作機制,以面對可能的全球經濟變局。(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