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茶評理”:傳統習俗賦能基層矛盾調解

在社會治理不斷探索創新的當下,基層矛盾調解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至關重要。武夷山市吳屯鄉的“擺茶”習俗,作爲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經歲月沉澱,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新時代,吳屯鄉積極探索,將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與基層矛盾調解相結合,形成擺茶評理化解矛盾工作法(以下簡稱“擺茶評理”),爲解決基層矛盾提供了獨特且有效的解決途徑,展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和應用價值。

一、“擺茶評理”的實踐與成效

“擺茶評理”在實踐中,從拓展文化內涵、拓深治理方式、拓廣服務範圍三方面發力,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促進了鄉村和諧穩定。

(一)拓展文化內涵,融合傳統與現代治理

吳屯鄉的“擺茶”習俗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起初,它是當地婦女之間聯絡感情的一種獨特方式。在過去,鄰里間若有矛盾糾葛,婦女們便會自發地相聚在茶席,一邊喝茶吃着農家小吃,一邊聊天傾訴,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逐漸放下彼此之間的對立情緒,從而化解誤會,消除矛盾。

隨着時代發展,吳屯鄉深入挖掘並傳承當地“擺茶”習俗,將其與“楓橋經驗”有機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基層治理方式。這種方式不僅保留了傳統的精髓,還融入了現代治理的理念。現在,“擺茶”已經打破了傳統習俗的侷限性,對象從婦女羣體拓展到全體村民,調解事項從家長裡短、鄰里矛盾轉變爲關乎村莊發展的大事。目前,男性參與“擺茶”活動人數佔比約40%。通過“擺茶”集思廣益,村民爲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村莊規劃等建言獻策。這種做法強化了對矛盾糾紛的源頭預防工作,有效地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標,成功地維護了基層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此外,“擺茶”地點從村民家延伸到村委會。“擺茶評理亭”“擺茶評理室”等新場所爲矛盾調解提供了更規範、更具公信力的環境,同時也增強了村黨組織在矛盾調解中的戰鬥堡壘作用。目前,全鄉17個行政村都成立了“擺茶”協會,實現了“擺茶評理”全覆蓋。與此同時,各村網格員和綜治協管員也主動融入村民“擺茶”活動中,他們在茶桌上認真傾聽村民的交談,留意各種矛盾糾紛的線索,從過去被動聽聞矛盾轉變爲主動收集信息、提前介入糾紛。截止至2025年1月,各掛村領導、村幹部在“擺茶”中宣傳方針政策148次,收集羣衆意見102件,疏解矛盾糾紛118起,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煥發出新活力。

(二)拓深治理方式,推動問題高效解決

將“擺茶”融入議事功能,使其不僅成爲調解矛盾的平臺,還成爲黨羣、幹羣溝通的重要橋樑。基層幹部利用羣衆農閒喝茶聊天的時機,傾聽民意、瞭解情況,推動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村民自治良性互動,增強了基層隊伍的公信力和執行力。2024年,吳屯鄉共開展“擺茶”議事活動12場,參與村民150餘人次,成功推動1個民間經濟項目落地。通過擺茶議事,村民們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爲鄉村發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發揮網格服務點作用,藉助“四百興村”工作機制,擺茶成爲集化解糾紛、學習理論、傳播思想、傳遞黨音爲一體的重要渠道。基層幹部將黨的創新理論、惠民政策、鄉村振興戰略等內容,用接地氣的“土話”,以“聊家常”的輕鬆方式傳遞給村民。這不僅讓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政策,還提高了他們對政策的知曉度和配合度,增強了政府與民衆之間的聯繫和互動,促進了政府工作的開展。

依託“擺茶”習俗,設置擺茶調解工作室,廣泛收集反映羣衆的民生熱點問題,徵求羣衆工作意見建議。基層幹部以開展大興調查研究爲契機,以“擺茶”爲橋樑,深入開展下鄉化解糾紛矛盾活動,把如何減少初次信訪作爲調查研究的重要內容,直奔基層、直面羣衆、直擊矛盾,通過邊喝茶、邊議事、邊話家常,及早掌握苗頭情況,及時主動介入糾紛調解。

(三)拓廣服務範圍,凝聚協同合力

搭建平臺,配強“擺茶”工作隊。吳屯鄉組建了由婦聯執委、老黨員、致富能人、鄉賢、科技特派員、“法律明白人”等人員構成的擺茶調解專家庫,爲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矛盾調解創造條件,讓各方在調解中發揮優勢、協同合作。當出現矛盾時,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調解專家便迅速響應,在“擺茶”的輕鬆氛圍中,引導矛盾雙方理性表達訴求,共同協商解決辦法。

服務前移,延伸“擺茶”服務覆蓋面。吳屯鄉以落實道德建設、鄉風文明爲抓手,將“擺茶”服務窗口前移,設立城區綜治服務中心、駐城司法工作室和擺茶調解工作室,一站式受理多項事務,包括糾紛化解、信訪訴求、投訴舉報、法律諮詢、法律援助、心理諮詢、訴訟及非訴訟代理等,爲進城務工羣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切實爲他們紓難解困。2024年,駐城中心開展普法宣傳10場,提供法律諮詢100人次,調解矛盾糾紛8起。

細化網格,提供“擺茶”歇腳服務區。吳屯鄉根據進城務工人員的分佈情況,調整完善了北門、城東、市區中心、火車站、高蘇阪、三姑等六大服務管理片區,聘任了片區網格長,設立了聯絡點,爲務工人員打造了“擺茶”歇腳點。網格長(員)不定期入戶走訪,深入瞭解各片區人員的生產生活情況,積極宣傳法律法規和安全教育知識,從源頭上減少了矛盾糾紛的發生。

二、“擺茶評理”的優勢與挑戰

“擺茶評理”將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治理相融合,具有諸多顯著優勢,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

(一)親和力強

“擺茶”作爲當地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在羣衆心中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與正式嚴肅的調解和普法環境不同,“擺茶評理”藉助喝茶聊天的形式開展,以親情、鄉情爲紐帶,讓羣衆在熟悉的茶香、茶點以及輕鬆、平和的氛圍中接受調解和教育。在這種氛圍下,羣衆心理壓力較小,更容易放鬆心情,放下成見,以理性平和的態度表達自身訴求,傾聽對方意見,從而消除牴觸情緒,爲解決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二)靈活多變

“擺茶評理”不受時間、地點的嚴格限制,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擺茶”並不拘泥於繁瑣的儀式和程序,兩三人即可輕鬆入席,進行調解。同時允許後來者隨時加入,使得調解過程更加開放和包容。此外,“擺茶”可以在多種場所進行,既可以在村民家中進行,也可以在村委會、擺茶評理亭等場所開展。調解方式也較爲靈活,調解人員邊喝茶邊聊天邊解決問題,能根據當事人的情緒和溝通情況及時調整調解策略。如果發現當事人情緒激動,調解人員可以暫停討論矛盾焦點,轉而聊聊家常,緩解氣氛,待當事人情緒穩定後再繼續調解。

(三)成本低廉

“擺茶評理”無需複雜的場地和設備,幾杯茶、幾碟小吃即可開展。相較於傳統調解方式,“擺茶”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同時,“擺茶”摒棄了功夫茶複雜的沖泡流程和器具要求,選用大碗盛茶,更加簡便隨性。這種輕鬆的氛圍有助於提高當事人的溝通意願和調解成功率,實現了低成本高收益的社會治理目標。

“擺茶”工作也面臨一些挑戰。在傳承方面,面臨着傳承人才短缺和文化挖掘不足的問題,隨着像祝樹芹這樣熟悉傳統擺茶習俗的老一輩年事漸高,年輕一代的傳承力度不夠,且對擺茶文化資源的創新性和特色性開發不足,導致其在吸引年輕一代和拓展影響力方面存在困難。在參與度上,目前主要依靠鄉村兩級推動,羣衆參與的主動性有待提高,宣傳方式也較爲傳統,難以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此外,在服務範圍上,對於進城務工人員等羣體的服務還不夠精細,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筆者建議,進一步培養傳承人和挖掘擺茶文化,爲擺茶習俗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與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擺茶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設立獎勵和表彰機制等,激發羣衆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宣傳和教育,建立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體系,以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同時,還應考慮如何將“擺茶”與現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習慣,從而擴大其受衆羣體,增強其社會影響力。此外,還應探索與旅遊、教育等其他行業的合作機會,通過跨界的融合,讓“擺茶”成爲一種新的文化體驗,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外來遊客,從而實現擺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三、“擺茶評理”的啓示

“擺茶評理”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矛盾調解手段,更是一種蘊含深厚文化底蘊、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文化傳承,爲基層治理和矛盾調解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啓示。

(一)傳統文化:現代治理的富礦

“擺茶評理”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傳統擺茶文化與現代“楓橋經驗”相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智慧和價值,深入挖掘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可以爲現代社會治理提供新路徑和新方法。在社會治理中,應重視挖掘本地傳統文化資源,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治理的契合點,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其成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力量。

(二)源頭治理:化解矛盾的關鍵防線

“擺茶評理”強調源頭治理,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對矛盾糾紛的早發現、早介入和早解決。掛村領導、村網格員、普法志願者等積極收集糾紛線索,主動排查矛盾隱患。各村網格員和綜治協管員融入擺茶活動,從被動聽聞矛盾轉變爲主動收集信息,提前介入糾紛調解。在基層矛盾調解中,應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機制,整合基層力量,充分發揮基層幹部、志願者、網格員等的作用,定期排查矛盾隱患。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人羣的關注,及時發現潛在的矛盾糾紛。對於排查出的問題,要迅速介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調解,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避免矛盾激化升級。

(三)多元參與:凝聚治理合力的紐帶

“擺茶評理”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同時充分發揮羣衆的主體作用,成立擺茶協會,組建擺茶調解專家庫。專家庫成員來自不同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專業知識和較高威望。在基層治理中,要鼓勵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凝聚治理合力,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和質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四)創新調解:提升治理效能的引擎

“擺茶評理”在調解方式上大膽創新,突破了傳統調解的嚴肅形式,以輕鬆的喝茶聊天氛圍化解矛盾。這種方式營造了和諧的調解環境,降低了矛盾雙方的對立情緒,使當事人更容易溝通交流,理性表達訴求。在矛盾調解工作中,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羣的特點,注重調解技巧的運用,根據矛盾的性質和特點,靈活選擇調解方法,提高調解的成功率。

(五)羣衆路線:基層治理的根本路線

“擺茶評理”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將“擺茶”作爲黨羣、幹羣溝通的重要橋樑。市鄉掛村幹部通過“擺茶”深入羣衆,傾聽民意,瞭解羣衆的需求和困難,爲羣衆辦實事、解難題。在“擺茶”過程中,廣泛收集民意,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村民自治良性互動。在基層治理中要始終堅持羣衆路線。基層幹部應主動深入羣衆,與羣衆建立密切聯繫,瞭解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積極迴應羣衆的關切,解決羣衆的實際問題,增強羣衆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鼓勵羣衆參與基層治理決策,充分發揮羣衆的智慧和力量,讓羣衆成爲基層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共同推動基層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綜上所述,武夷山市吳屯鄉的“擺茶評理”,將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治理相結合,通過拓展文化內涵、拓深治理方式、拓廣服務範圍等舉措,在基層矛盾調解、黨羣幹羣關係改善、政策宣傳落實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具有親和力強、靈活多變、成本低廉的優勢,爲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啓示。在未來社會治理中,應持續探索“擺茶評理”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斷完善調解機制,豐富調解內容,爲推動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附記:2025年1月23日下午,武夷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黃明喬與吳屯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周建坤一行,專程前往筆者家中進行慰問,不僅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武夷山籍在外科研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重視與關愛,更爲筆者提供了一次能夠更好地瞭解家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實地調研機會。1月27日上午,筆者與吳屯鄉黨委副書記張姝實地調研了擺茶評理化解矛盾工作法,瞭解了其運作模式和實際成效。在此,向黃明喬、周建坤以及後來又爲筆者提供資料的張姝表示感謝)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