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金瑞治水園區 內湖生態小秘境

臺北市內湖區金瑞治水園區不僅有防災功能,豐富生態、清幽環境更是休閒踏青好去處。園區內擺放青蛙石水尺,既能判讀蓄水深度,也營造出符合自然生態的美感。(張立勳攝)

金瑞治水園區生態相當豐富,甚至發現保育類的無霸勾蜓。(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城市多樣性班學員遊新志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金瑞治水園區發現的斑腿樹蛙。(賴建宏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金瑞治水園區裡的翠鳥。(吳蓉璧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臺北市內湖區長林秉宗。(張立勳攝)

動員令─臺北市內湖區

剛過正午不久,已有不少人到金瑞治水園區散步,或走進「金瑞田嬰小屋」享受片刻大自然的寧靜,也有老夫老妻特地帶着便當坐在涼亭野餐,這處位在臺北市內湖路3段348巷底、以「蜻蜓」爲主題的小天地,近來吸引愈來愈多人前來探秘。

從治水園區字面上的意思,大概就能猜出當初是爲了防範洪水侵襲而建,當地因使用族羣改變,地名因此演變,從裡族、番仔陂圳、新陂圳、新陂尾到今天的金瑞裡。臺北市內湖區長林秉宗表示,金瑞治水園區可不是隻有防汛那麼簡單,雖然最初主要目標是興建滯洪池、沉砂池治水保護下游民衆,不過當地生態不但沒有遭破壞,被發現的物種也日益增多。

天然谷地 打造滯洪池

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於災後着手推動「海綿城市」,以因應極端氣候的挑戰。經市府檢討適合設置調洪池的地點,發現內湖路3段348巷底上游是土石流潛勢溪流,下游曾因納莉風災發生嚴重積淹水,評估後在山坡地與平地交界的谷地闢建治水園區。

臺北市水利處正工程司李貞憓表示,早期谷地是由廢棄魚池、竹林、菜園組成,透過都市計劃用地變更,納入部分私人土地打造滯洪池,也因爲此處是天然谷地,不希望工程採用大範圍開挖、填土,以利保持園區內喬木、邊坡植生帶儘量不被破壞,池底還保留原有巖盤,供水中生物棲息、繁殖,除人行景觀橋樑、排水箱涵、溢流井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渠道和邊坡改建都是就地取材,工區內大石頭及挖掘出的石塊都不外運,充分運用在工程內,達到資源再利用及節省工程經費等目的。

5蛙測水 網路票選命名

李貞憓說,滯洪池內水位標尺採用近生態工法,以中型塊石搭配青蛙石爲水尺意象,設置5階青蛙塊石,可從裸露蛙石判斷蓄水深度,2015年完工後經i-Voting網路票選,命名爲「金瑞治水園區」。

佔地1.827公頃的金瑞治水園區蓄水量高達2萬7000立方公尺,大約是10.8座國際標準游泳池。李貞憓指出,滯洪池完成後,2021年6月曾降下一場暴雨,當時滯洪池即發揮功能,共蓄了1萬立方公尺水量,讓下游社區免於淹水,至今從未出現洪災。

內湖社區大學老師、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兼總幹事徐昭龍指出,金瑞治水園區最早被注意到是因爲蝙蝠,2007年當地1棟社區大樓下水道箱涵,被發現竟住了多達逾2000只東亞折翅蝠,由於是城市中難得一見的景象,一度相當轟動,就此牽起生態研究緣分,金瑞治水園區完工後,社大學員更在此做生態記錄。

蝙蝠隱身 74種蜻蜓飛舞

北市水利處河川管理科長林劭權說,自2017年開始做生態監測至今,在全臺160種蜻蜓中,金瑞治水園區就記錄到其中74種,甚至包括保育類的無霸勾蜓,促使園區成爲北市第1處「蜻蜓主題園區」。內湖社大老師帶學員到園區觀察生態,學員迄今已經出版3本圖鑑,陸續揭開金瑞生態面紗讓世人知曉。

金瑞里長羅世甫表示,園區完工後不但讓居民不必再擔心水患、生活有了安全、安定感,里民也常聚在園區休憩、聊天,聯繫感情外也更有凝聚力,這也是園區帶給里民額外的禮物。

動員令─臺北市內湖區

● 人口數:270,573人(至2025年4月底)

● 土地面積:31.58平方公里

● 古地名:內湖莊

● 內湖區長林秉宗的一句話:內湖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並結合科技發展的優勢,讓內湖區成爲人口移入的最佳首選之地,歡迎市民朋友們一起來內湖享受湖光山色的好山好水。

● 知名人物:胡定一(臺灣資深音效師)、賈靜雯(第5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